(二)以“思维训练、智力挑战”为导引的目标观。
把存在主义哲学引进语文课堂,强调径由“思”抵达“诗”,在教学中不断遮蔽、去蔽、再遮蔽,从而使文本存在意义不断涌现。
1.深入的文本解读。深度语文文本解读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知人论世,通过现实环境和作者意愿来解读;第二层是“作者死了”的纯作品解读法;第三层是原型结构解读法;第四个层就是通过读者反映理论来解读。
2.深层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结构重建,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应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由单一而多元。深度语文注重文本和“我”的互相驯养,强调“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
3.深厚的语言习得。深度语文将语言视为存在的惟一实体,通过替换、删减、变形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涵咏语言文字之美,风物人情之盛,思想和精神之阔大。
4.深切的情感体验。通过语言唯一存在的载体,入境入情入心,努力把“我”代入,“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深切体验文本背后的情感激荡。
5.深刻的思维训练。没有智力挑战,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就会逐渐走向肤浅和平庸,就会味同嚼蜡。深刻的思维训练,是保持语文新鲜度和挑战性的不二法门。
6.深远的人文关怀。语文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民族精神、智慧文化的结晶。语文教育应该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上,培养起学生浩淼宽广的精神视界,远大辉煌的文化理想,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经由思,抵达诗的境地。一切都会豁然开朗,存在的意义就会不断涌现。
(三)以“三有六让”为标志的教学观。
建立“三有六让”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确保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三有”即“有趣,有情,有理”;“六让”即“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
所谓“有趣”。就是要教给学生有意思、有意义的东西,确保知识的鲜活有趣。
所谓“有情”。教育是艺术,是艺术就有情感,就有审美感受力。有情”就是要发扬文学感受力,与作品情感共振。
所谓“有理”。教育是科学,是科学就有理性,就有逻辑推导力,“有理”就是要提高逻辑推导力。
好的语文课堂,是“情”“理”交融的课堂,既有文学的阐发,又有科学的概括;既有艺术的具象,又有科学的抽象;既有文学的“结晶”,又有科学的“结论”。
目标让学生清楚。目标要明确、具体、集中。明确,才能起到定向的作用;具体,才好落实;集中,才便于组织教学。目标之间还要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知识上的联系,还应该是逻辑上的关联,认识上的深入。
疑问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进的号角,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唯有发动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才能取得教学上的胜利。
过程让学生经历。强调学习的过程,并不在于让学生得出什么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立足于长期的、大量的、平凡的、琐碎的探究过程,养成严谨的态度,批评的意识和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结论让学生得出。不能让学生做结论的见证人,而要让学生做结论的证明人。教师只以平等的学长身份,参与学生的发展,决不越俎代庖。
方法让学生总结。教师总结的方法再好,还是老师的方法。学生总结的方法再笨,也是学生的方法,哪怕是失败教训的总结,对学生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练习让学生自选。练习分层,让学生各取所需。这里的练习不是知识的重复,而是课堂的延伸,是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进一步把触角深入到未知领域里去,让学生拾级而上,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