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 - 阅读
课堂事件
接下来,各小组推举代表,交流发言。每个小组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都用心地听着,因为很明显各小组都不相同,大家都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猜的,这种凭空猜想的方式也让大家饶有兴趣。
听完各组发言,老师并没有作出更多的评价。他发给学生几张纸,我一看,其实就是教材的第19~22页。他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修订自己前面作出的猜想,并要求学生看一开始发下来的那张纸上的第二个活动:
阅读教材第19~22页。读完后修订你的猜测。如果你猜错了,你怎么修改呢?如果你是正确的,你可以增加一些内容使你的猜测更完善吗?
我换了一个小组来做教学观察,发现教材的4个页面中两个页面是文字,一个页面是图画,标注少量文字,另一个页面有三分之一是图画。4个学生对纯文字的页面看得很快,似乎也不是特别认真,但对于有图画的部分看得就格外仔细。
我们过去只听说美国学生在课堂里听课是很随意的,不会很认真,但就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不完全是这样。这堂课45分钟,这些12、13岁的孩子看书、写字的时间占了大部分时间,但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是很有兴趣、很认真地在做自己的事。
这一个活动过程进行了15分钟,陆续有学生完成了修订。老师看看差不多了,让几个孩子把自己的修订版放在投影仪下,向同学介绍自己修订的情况,或者将教材上相关的论述读出来,以说明自己修订的依据。
课堂事件分析
这一步使用的是阅读法,具体内容就是"阅读+修订"。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都在教材中这4页纸上。我课后专门拿起教材看了一下,其实这本教材编得相当不错,有文字、有图形,非常生动,很适合孩子们阅读。
但如果这堂课上课伊始,老师就跟学生说:"阿兹特克人的生活场景和他们的一些信仰,都在教材的第19页到第22页,教材讲得很清楚了,现在你们认真读一读吧。"如果这样教,估计没有哪个孩子会这样认真读,即使读了效果也不会有这么好。
但是现在的情形是:先要大家猜,猜得对不对呢?请看教材!就这么个设计,然后再让孩子们读,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孩子们愿意读,而且读得特认真。
人都有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本能,而且这种修订还要写下来,显性化为作业成果。这个活动显然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这个教学环节给我们以下启发:
什么时候让学生读?阅读与人的其他行为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一种本能行为,它其实是训练出来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阅读行为是"任务性"的。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阅读法,也必须遵循这条阅读的准则:在使用阅读法之前,要做一件与阅读有关的事,从而确定阅读的需要,换一句话说,给阅读找一个理由。
在这堂课中,这个任务就是"猜测"。这里的心理过程是:猜测;猜得对不对呢?于是产生求证的需要;而阅读,正好满足这个求证的需求。于是阅读行为就非常顺利地发生了。
如何读?从阅读对象和阅读结果来分析,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无目的阅读,即阅读前并无具体的目的,因而也就没有具体的阅读内容指向,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会知道自己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从而确定阅读关注的点;另一种是阅读前即有具体的阅读目标,这样的阅读第一步肯定是搜寻与阅读目标直接相关的部分,阅读是寻找事先确定了的关注点。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阅读法,多属于第二类,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阅读法的目的并不在阅读本身,阅读是学习其他内容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阅读获得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材料或结论。
因此,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阅读完了之后,应该在利用阅读成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上大做文章。如果缺了这一步,或这一步做得不充分,阅读教学法就会功亏一篑。现在许多使用阅读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课,阅读法使用得效果不好,就是临门一脚不到位。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