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责任感的定义
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它包括对自我的负责、对家庭的负责、对集体的负责、对社会的负责和对自然的负责。核心就是对自我的负责。
四、研究内容
1.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学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模式”研究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3. 构建学校“增强学生社责任感的公民教育模式”。
4. 形成学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制度机制和评价机制。
五、研究方法
1. 调查法
2. 文献研究法:
3. 实验研究法:
4. 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对象
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学生。
七、研究步骤
1.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3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确定实验研究人员分工、开题,基础理论研究。
2.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4月)
深入落实课题实验方案;开展系列实践研究活动;及时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及时调整实施方案。
3.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
对实验进行总结,完成预期研究任务,撰写论文和实验报告,申请结题。
八、课题组织领导和研究分工
组长:xxx
组员:xxx等8人
研究分工:
课题主持人xxx,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数据整理:xxx等3人。
理论研究:xxx等3人。
实践研究:xxx等3人。
九、预期研究目标
1. 发表论文若干篇;
2. 形成《学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模式》研究报告;
3. 确立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模式
十、保障条件
1. 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常抓不懈,在贯彻教育局“五个学会”工作中,把“学会承担”作为重要内容。
2. 有长期开展教育科研的领导、教师参与研究。
3. 学校有浓郁的科研氛围,有德育研究的成果。
4. 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设备、研究手段齐备,具有研究资格和能力,学校能够提供研究政策和实践保证。
5. 有上一周期责任教育课题研究的成果做支撑。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