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传情达意。凡含修辞之言,或互文见义酣畅淋漓,或含蓄委婉绵里藏针,或譬喻贴切生动传神……因此,要读懂文言文就要弄清文言文中这些常用的特殊表达技巧,以便帮助我们理解文意,巧妙翻译。
一、比喻的翻译
1、明喻:仍译为明喻。
例1: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像猿猴一样剽悍敏捷。)
例2:火势猛烈,船往如箭。(船像箭一样往前冲。)
2、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不用比喻词的,译为明喻。
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例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
3、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例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入污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例2: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猛虎”“长蛇”是比喻独霸一方的土豪,本体不出现。)
二、借代的翻译
由于古今差别大,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事物。
例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打算。)
例2: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
三、互文的翻译
互文这种修辞方法在古代诗文中经常见到。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二为一。
例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应合为“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然后译为“树木的枝条和叶子都户相覆盖,交叉掩映。”)
例2:朝歌夜弦(应合为“早晨和晚上都唱歌弹琴”),为秦宫人。
例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
四、对文的翻译
“对文”是指在平行、相同或相似的分句中处于相对应位置的两个或几个词,它们在意义上或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一种修辞方法。我们了解了对文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
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翻译指要:翻译这两个分句关键是对“以”的解释。这两个句子是结构相同的两个并列句子,这里运用了对文的修辞方法,我们根据“用”是“任用”的意思,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以”也是“任用”的意思。把这个推想放到原文中去联系上下文,可以验证出这样的解释是恰当的。因此可将句子译为:忠贞之士不一定被任用,贤能的人也不一定被任用。)
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哩也。(这句话翻译的重点在对“逸豫”的理解上。划线的两个分句是句式相同的两个并列的成分,一起做全句的主语。再从句中的“兴国”与“亡身”的相反意义,我们可以推测与“忧劳”处在对应位置上的“逸豫”的词义应与“忧劳”相反。因此,全句可以译为: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必然的道理。)
五、合叙的翻译
合叙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分开叙述。
例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译为“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
例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即“先生于吾”“后生于吾”,译为“是在我之前出生还是在我之后出生呢?”)
六、错综的翻译
“错综”这种修辞方法,指的是在写作中故意使用非常规的表述方式来避免行文单调呆板。错综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上下文相对应的词语互换位置,叫做互换;一是把上下文的语序交错开来,叫做错举。在阅读古文时,如果对词义的理解和语法分析都不当——无法使上下文文意贯通起来,就可以考虑古人在行文中是否运用了“错综”的手法。
例1: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翻译指要:“冽”是水清、酒清之意,如果按原文的顺序将原句译为“泉水味香,酒液清冽”。很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合事理的,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这里用了错综的手法,把“香、冽”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一下,再翻译出来,就上下文贯通了。此句可译为:用酿泉制酒,泉水清冽,酒味香甜。)
例2: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韩非《五蠹》)(翻译指要:此句也用了错综的修辞方法。按常规的表述方式,上句说“薄罚”,下句就是“严诛”。但文中,却是“诛严”的形式,翻译起来上下句就无法贯通,因此我们只要将“诛严”换为“严诛”,就好理解了。此句可译为:所以轻微的刑罚不算作仁慈,严厉的杀戮也不算作暴戾。)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