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筝》的写作背景
《风筝》写于1925年1月,发表于1925年2月2日《语丝》周刊第12期,后编入《野草》。但是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像是《风筝》的提纲。
当然,《我的兄弟》是独立的一篇作品,它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残酷的。《风筝》也写了这些,也表现了这种感情和这种思想。但是,《风筝》毕竟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些。《风筝》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如果说《雪》是在冬日里寻春,那么《风筝》却是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这仍然是一首关于春天和青春的诗,是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
《风筝》一开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写起。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日的温和”。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导读者进入“久经逝去的春天”。
二、关于文章内容的真实性
《野草》里说的是"诗与真实"合在一起,糊风筝是真实,折风筝翅骨等乃是诗的成分了。松寿(指周建人一一引者注)小时候爱放风筝,也善于自糊风筝,但那是戊戌(1898年)以后的事了,鲁迅于那年春天往南京,已经不在家里了。而且鲁迅对于兄弟与搏戏,都是很有理解,没有那种发棒的事,文章上只是想象的假设,是表现,一种意思的方便,而已。
一一周启明(即周作人,鲁迅二弟)《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
一一乔峰(即周建人,鲁迅三弟)《略讲关于鲁迅的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三、文章情感与思想的主题 解读之一:心灵美的追求与赞颂说
鲁迅在《野草》中,不仅毫无情面地,解剖自己思想黑暗的阴影,而且不加藻饰地,抒写自己高尚的情操。读过这部分内容的散文诗,人们都会深深地为鲁迅心灵的高尚优美所吸引和感动。这方面首先应该讲到的是《风筝》。
(兄弟两人)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另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这正是鲁迅在《风筝》中所努力开掘的人的心灵关的两个方面。
到了《风筝》里,鲁迅把这一由风筝引起的故事,描绘得更为丰满和形象,而且将这描写放到了异地,天空中所出现的"故乡的春天"的环境里来,使对儿时往事的回忆和四周"严冬的肃杀"作了鲜明的对照,这就给鲁迅歌颂人情关的主题带来了更深刻的意义。鲁迅通过这样的艺术构思含蓄地告诉人们:儿时的记忆,虽然给他,以悔恨和悲哀,但那一些内心美好的感情,毕竟比肃杀的严冬一样的现实所加给他的"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更好一些。人们内 心美好的感情,在肃杀的严冬中给人们心头以"故乡的春天"般的温暖。鲁迅正是用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谱写了一曲人的心灵美的颂歌。
一一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四、文章情感与思想的主题解读之二:封建教育批判说
本文通过"我"回忆幼时对喜爱风筝的小弟弟的"精神的虐杀",批判长幼尊卑的封建伦理道德及摧残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文中把故乡那种"一片春日的温和"景象,同北国的"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相对照,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冷酷、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
一一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增订本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五、文章情感与思想的主题解读之三:兄弟失和忏悔说
他(指鲁迅一一引者注)在1925年写了好几篇小说和散文诗来表达自己对兄弟情谊破裂(1923年鲁迅与弟弟周作人由关系非常融洽到彻底破裂,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一一引者注)的悔恨。周作人自己也显然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在《风筝》里,鲁迅将自己伤感忏悔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效,哀婉动人。
《风筝》写于1925年农历新年。这是闽家团圆的传统节目。而鲁迅兄弟却不能团聚,尽管他们当时都在北京。此时此刻回忆一个人以往的失错,迸出自己由衷的忏悔是极自然的事。但是困扰诗人的仍然是一种逻辑两难:因为兄弟的遗忘,他得不到宽恕;即使得到宽恕, "无怨的恕,说慌罢了"。他失落了忏悔和乞求宽恕的对象,也就是失落了获得宽恕的逻辑前提。为此他,将永远遭受负罪感的折磨。
一一李天明《难于直说的苦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