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赏析】
沈文是清代文学家,一生经历曲折,四处辗转做幕僚。《浮生六记》是作者46岁时写的自传体散文,其中《童趣》是作者追忆自己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全文叙事笔调生动,充满童真童趣,极好地表现出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幼稚天真的心理世界。文章没有连贯完整的情节,只在写“童趣”。第一个片断是回忆幼时观看夏天蚊子带来的乐趣。“夏蚊成雷”,“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在儿童的眼中,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新奇的,有趣的,值得玩味的,蚊子的嗡嗡声在他听了似雷声隆隆,蚊子飞来飞去的身影似仙鹤的舞姿,没有世俗的“害虫、益虫”,“昆虫、飞鸟”的概念局限头脑,儿童的思想是个纯净的、自由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大胆的、美好的联想和想像。“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天真的孩子为“欣赏”到美好的风景,看得多么专注,多么入神,真正将心灵融入了自然的万物。鹤图怎样变幻出新意来?儿童的想像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于是“喷以烟”,制造出“青云白鹤”的美景,于是体验到成功的惊喜,因而“怡然称快”。第二个片断是写草丛中的乐趣。作者完全以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这个假想的世界多么丰富,多么有趣!“神游”的童心更是充满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最妙的细节是沉醉在想象的世界时,突然出现的癞虾蟆也成了“庞然大物”,能“拨出倒树”,吞食“二兽”,实在是太可怕、太残忍了,“捉住,鞭打,驱赶”一连串的动作正是为了惩诫它,只有在儿童的游戏世界里,才会出现这样富有情趣的一幕。《童趣》一文采用的是总分式的结构方式,开头先简洁地点出主题:回忆童稚时细察而得的物外之趣,后面三段具体描述童车的两个片断,句句紧扣“趣”字展开,这样既使全文中心突出,又行文简洁明快,无冗长拖沓之感。
本文是作者46岁时回忆所作,能精妙细微地描绘出一个儿童的心理世界,这主要得力于作者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在课文中“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以丛草为林”这些都是类似联想。由鹤舞而想到“鹤唳云端”,这又是接近联想。“果如鹤唳云端”和“庞然大物”都是作者的错觉,前者是作者刻意去假想鹤舞云端的美景,后者是因为陶醉于想像世界,短时间没有醒悟过来。可以说是联想和想像使文章连缀起来了,全文虽然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但天真浪漫的童趣却使人读起来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童趣》一文的亮点,首先就在主题上。文章看似写闲情逸趣,实则“物外之趣”的获取还需要有一颗纯洁的美好的心灵。文中幼年的“我”“以蚊为鹤”、“以草为林”、“鞭打驱赶虾蟆”,心中对世间万物都没有任何芥蒂,只在自己的想像的美景之中神游,这等纯洁无暇的精神境界是成年后再无法达到的。作者一生遭遇坎坷,虽做幕僚,但厌弃官场,渴望买田归隐,所以在46岁追忆往事时,特写了这些童年趣事来赞扬童真、童趣的可贵。文章第二个美点就在语言简洁、生动,全文总共只有二百多字,但内容具体丰富,特别两个片断中的想像写得细致入微,可见文字的精练。且作者在行文中还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夏蚊成雷”“私未作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等。有的句子虽没有运用修辞,但也描绘极为生动,“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形态、动作都刻画入微,文字极富表现力。俞平伯就称赞作者语言“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