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芦花荡》一文的描写艺术
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富于传奇色彩。“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读之使人在赞叹中振奋。本文的描写艺术一直受人称道。
(1)环境描写揭示主题。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紧扣战争背景和人物的心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首先,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的英姿:“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充满了意志和力量。也正是这样的水土,这样的人民,才能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
(2)心理描写刻画性格。
同样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任何心理描写都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反映。课文中的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是,这一次却要带着挂花的人进去。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也在流血。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这段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
3.《芦花荡》环境描写赏析
《芦花荡》是孙犁《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被选入人教版的初中教材。《芦花荡》可视为《荷花淀》的姊妹篇,将这两篇小说看作是“荷花淀派”作品的“双璧”,毫不为过。《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优美如诗,生动如画,与《荷花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集中体现了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除此之外,这些景物描写还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体现了小说的情节的真实性。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情节和细节却要合乎情理,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让读者信服、叫好乃至拍案称奇。《芦花荡》中的老英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而且不带一支枪”,这样的老人怎样为大菱、二菱复仇呢?不光读者会产生怀疑,就是两个女孩子也深表怀疑。可是文中的景物描写却为老英雄的胜利复仇增加了可信性,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生是那样的合乎情理。作者在写老人实施复仇计划之前有两句十分简短的景物描写,阅读时是万万不能放过的:“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正因为红日当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下船,泡到清凉的淀水里,忘乎所以地洗澡、戏耍;也正因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对清凉幽香可口的莲蓬垂涎欲滴,争抢着去追赶老人,最终一个个成了老人钩子上的死鱼,老人也因此得以痛快淋漓地为大菱、二菱报仇雪恨。鬼子不下船,老人的复仇计划无从实施;鬼子不抢莲蓬,老人的复仇计划依然无望,而这所有环节的发生,都和复仇前看似非常平常的两句景物描写密切相关。可见,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却体现了情节的真实性,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
(2)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
在护送这一情节中,一切都是那样静谧、安详,“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爱美的女孩儿陶醉在这宁静的月色里,忘记了身体的病痛和战争的创伤,将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淀水里,又掬一把泼到脸上,洗净战火、硝烟和泥尘,露出了俊俏的富有少女青春气息的脸庞。生活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美好恬静与安宁的,可是“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 。这样的景物描写打破了眼前暂时的宁静,暗藏着危机和不安全因素,为下文的遇敌和受伤打下了铺垫。在复仇的情节中,景物描写也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一看就知道,平静中暗藏着老人复仇的怒火,拉长的水草就是日寇的葬身之地,紧接着那痛快淋漓的复仇场面的出现,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3)逼真地渲染了气氛,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是小说开头的一段集中的景物描写,写得有声有色,意蕴丰富。“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的阴森,敌人的凶狠、严酷,面目的可憎,而另一方面,家乡的景物又是那样的优美和恬静:“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一切都是那样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美好的田园却遭日寇的野蛮侵略和糟蹋,怎能不唤起我们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保卫家乡的决心?由此可见,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让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烘托人物方面,也是匠心独运。“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内疚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倔强、自尊的性格,这也正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多么富有动感,多么富有诗意,我们仿佛看到了老人那摧不倒的胜利的雄姿,高高屹立在风中,老人的形象成就了一幅剪影,成了民族精神的化身。用这样如诗如画的景物来衬托人物形象,在众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也只有孙犁能够做到这样,这也正是孙犁的小说具有永恒、无穷的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