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行文脉络;
二、结合个人经历体会表达的感情,汲取思想营养;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四、学习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关系,整体把握思想。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特点;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1. 内容的理解;2.难解的词语。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时期,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板书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预习交流:
1.作者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2.字形字音
确凿záo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hú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ò 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书塾shú
三、/span>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4.两部分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哪些令人生厌的事情?
(好玩的:夏秋有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雪地捕鸟;小园寻蝉蜕;描绣像等。乏味的:先生不让问“怪哉虫”;习字、对课等。)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又怎样的特点?
1)作者写了百草园哪些景物?是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起来的?
2)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联系表达分析。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心理;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俱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条理分明;静→动,低→高,整体→局部;层层陪衬,准确用词;善于联想,巧用修辞。
3)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
美女蛇的故事表现了儿童好奇、好想象,愿意接受和希望解开神秘东西的心理;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三味书屋又怎样的生活?你怎样看待这种生活?怎样评价先生?
三味书屋生活是单调乏味的:读书、习字、对课;也偶有情趣:小园寻蝉蜕,先生朗读,我们画画等。童年的鲁迅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问“怪哉虫”,但先生只允许读书,这是私塾教育的缩影。但是处于作者勤奋,先生又“好起来”,虽有戒尺也不常用。先生既有严厉的一面,也有可亲、有趣的一面。童年鲁迅对先生主要是敬慕,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4.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确凿”是否矛盾?
不矛盾。作者印象已淡,不肯定,似无动人之处;但是追忆儿童生活又历历在目,的确是“乐园”。引出了下文的景物。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留恋和对三味书屋的恐惧。
二、总结探究
两部分的关系是理解主题的关键,你同意哪种关系?
(1)衬托关系;(2)对比关系(3)统一关系
三、迁移拓展
1.你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2.本文续写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你的童年生活怎样?
3.通过本文你对旧式教育有了初步了解,你怎样看待当今素质教育?
1.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2.写一段景物,抓住特征,注意顺序,使用联想或者想象,情景交融。
三、总结作业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