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运用文中生字、新词。
(2)训练朗读,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初步形成语感。
(3)理解诗歌意境,理解“山”“海”“爬山”的象征意义,体味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体验,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其过程与结果的愉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实现理想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激发尉氏县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情怀,培养对理想的正确态度。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使人于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写了“山”和“海”的对立:自己生活的周围是重重山峦,母亲说:山那边是海,于是“我”产生了“隐秘的相望”,登山寻“海”,可见到的依然是“山”,内心沮丧,失望,理想受挫。长大后,坚定了信念,坚信“山的那边,是海!”多次“登山寻海”,并懂得:多次翻山、失望后,终会翻上一座山顶,山的那边,就是海!
文中先写小时候爬山看海的失望,再写成年后树立了坚定信念,继续爬山寻海和海即在眼前的欣喜,情感跌宕起伏。由童年现实中的“山”,“海”到成年现实中的“山”“海”,情节、思想发展自然。
书写人生感悟,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大海——理想、信念;群山——重重困难与挫折;攀山——艰苦奋斗。语言形象含蓄,耐人寻味,蕴含人生哲理。告诉人们: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只有坚定信念、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理想。如果企望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或者灰心丧气,则理想会成为泡影。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入初中,对人生还缺少理性认识,但却有感性理解基础。这首诗虽然含蓄,但是作者由童年到成年,由沮丧到信念,由现实到象征,只要认真朗读、感知,不难把握内涵。宜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把握。
【教材处理】
1.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第二节,这是象征意义所在;难点在于“山”“海”“攀山”的象征意义,及诸如“铁青着脸”、“飘来的种子”“慢慢浸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一类句子的理解,可利用特征挖掘法、模拟表现法、前后联系法、背景链接法解决。
2.教学方法: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应该注意朗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生活体验等方法。并在迁移拓展中比较阅读、写作深化。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山”“海”的图片,或者根据文章意境画一幅“山”“海”关系的简笔画,准备口述;
教师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感知
童年时代,谁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有的小朋友喜欢山,有的喜欢海,乃至于长大后仍苦苦寻梦。那么你喜欢、向往什么?请谈一谈。还是让我们读一读王家新的新诗《在山的那边》吧,或许我们会从中得到启迪。[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齐读全诗。
(二)学生出示自己收集的“山”“海”照片、图片,联系它,说说对本诗意境的理解。(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有多种理解)
(三)学生互听发言,可展开小组辩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四)深入探究
1.质疑寻思:
这首诗仅仅是写一个人爬山吗?
2.相关链接:
我们还是看一看诗人的生活经历吧: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时)。诗人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少年时的他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他小时候特有的“隐秘”。诗人想像着大山外面的世界,一次次登山眺望。他说: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我们从诗人的经历和话语中是否有些启发呢?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新诗的节奏、押韵),感悟。
4.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讨论提出的问题,并派出代表回报组内成果,教师评价。
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抓住关键字句适当点拨,边度边体会蕴含的意思,讨论、合作、评价。
◆参考问题:
1.“痴想”词典解释为“不能实现的痴心和想法”。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好吗?
(应为:入神地憧憬理想中的事物,达到了痴迷的境界。)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愿望留于心中。)
3.如何理解“山啊,铁青着脸”?
(“我”沮丧、失望。拟人。)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说明“我”的理想受挫,失败了。)
5.“山的那边是海吗?”“在山的那边,是海!”从语气、语调上看两句读法一样吗?含义上相同吗?
(第一句疑问,第二句感叹。少年对山外世界的想望,成年坚定信念树立。第一句“山”“海”是现实中的,第二句中的是象征性的:山——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海——理想、信念,是比喻手法。)[抓住“信念凝成的”去理解,能够认识到:坚定信念,努力拼搏,追求的过程就是人生美丽的风景,就会开创新生活。]
6.“种子”指什么?它为什么是“飘来的”?
(种子:母亲小时候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比喻;飘来的:这一信念由“我”的痴想和疑问引起,不是强加。)
7.为什么称“诱惑”着“我”的山顶?
(以为爬上山顶,可以见到大海。)
8.“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依然”和“喧腾”表明什么?
(依然——海的存在,理想能够实现,信念始终鼓舞“我”向目标不懈努力。)
9.怎样理解“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理想滋润着心灵,增加了活力,使生活不再空虚。对理想的渴望。)
10.“一次又一次”“一座座”“一次次”,重叠词语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一次又一次”:经历多次失败;“一座座”:战胜多次挫折为理想而努力;“一次次”:理想多次滋润心田,信心倍增……重叠词语加深了某种程度,体现了为理想而奋斗的曲折而艰辛的历程。)
11.“无数座山”“爬山”分别象征什么?
(无数座山:实现理想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告诉人们不要灰心。爬山:艰苦奋斗。)
12.为什么把“海”说成“全新的世界”“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全新的世界:理想的境界;照亮你的眼睛:①理想的境界光辉灿烂;②理想的实现让人惊喜、兴奋;③鼓舞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五)评价小结:
1.对学生表现给予合理评价,激发积极性。
2.强调“山”“海”的意向所透出的象征意义,提醒善于从诗歌意向中悟出思想,这是读诗的关键。
全诗的意向组合成的意境中渗透出怎样的思想(哲理)?(为下节设置悬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2.通过复习你又悟出一些新东西吗?
二、听朗读(或录音)思考:
1.从作品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①实现理想的路途是漫长的、艰苦的,只要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理想的境界才能够实现。
②只有树立理想,才能够为之努力奋斗。
③理想的实现是与无数次失败相关联的。
……)
你能联想到与文中思想内容有关的格言警句吗?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
2.你最欣赏诗歌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小组交流。
(如执着精神、拼搏精神、结果 是短暂的,过程很重要……)
三、拓展迁移:
1.我们的周围是无数的群山,你有过攀山的经历和感受吗?悟出过什么?
2.海是神秘的:它博大,又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它温柔,哺育着无数生命,又是凶神恶煞,吞噬了无数航船……你心目中的海是什么样子的?
3.古诗有不少描写大海、山峦的,也有反映的内容与本诗相似的,你能说出几首吗?
(如:曹操《观沧海》,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五、评价小结:
点评本课学习情况,激励学习热情,总结规律,提出方法。
六、作业强化: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海”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以甲骨文“山”和“水”字构图,分别代表“山”和“海”的关系,两个人的位置关系代表“想望→坚信→实现”的艰苦奋斗过程,“?”“!”分别代表少年时的想望和成年的信念。折线形的“→”代表实现理想的漫长与曲折。全图含蓄表达了诗歌反映出的的哲理。
【教学反思】
通过抽象图画和链式学生体验等方式再现诗歌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小组讨论攻破是个难点。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