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本文从整体体现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要理清这一点,关键是要抓住文中的一些方位词。
——穿插“倾听作者”。
写故宫,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把故宫的面貌、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功能等,向听众和读者交代明白。所以,我首先选定一条明确的线路:从南到北,基本上沿着中轴线前进,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分述综合。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比较清晰明了。
三、细究,揣摩手法
细究之一 分解说明条理清晰
■引介名师讲解内容:特级教师余映潮谈《故宫博物院》中的“分解说明”技法(自读思考):
这是一篇典型的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文章,条理性极好。若要换一种说法,从说明的技法来看,我们可以说文章进行着分解说明——将故宫以及其中不少重要景点分解为若干个区域,一处处地进行说明。可别小看了这个“分解说明”的方法,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对划分层次会有更细腻的感觉,在说明建筑物之类说明对象的时候,心中会有更明晰的框架。
■如对宫城进行“分解说明”:
紫禁城的城墙10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南东华门、西华门。/宫城里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城墙外是50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 你能否从文中再找出类似的体现“分解说明”技法的典型语段语句?
提示:如第11段对“广场”进行分解说明——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还有,第4段解说台基、第6段解说太和殿内景等)
细究之二 明确重点详略得当
■作者在分述、分解说明故宫建筑时是不是平均用力?重点解说的是哪一部分,哪处景观?
——重点解说的是三大殿中的太和殿。
■读第4—8段,概括每一段段意,说说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是怎样说明的?(自读回答)
第4段 大殿台基:高(暗示地位高)
第5段 大殿外观:雄伟壮丽(列数字)
第6段 大殿内景:多姿多彩→着重对龙的描绘
第7段 大殿位置:中轴线
第8段 大殿功用:重大典礼
这里的解说是先外后内、先总后分,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兼具。说明顺序一般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说明某一事物(理)时往往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但有时在局部说明时也可能体现和运用其他说明顺序。我们在学习下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时还会发现和感受到这一点。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重点解说太和殿呢?(抢答)
因为太和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是皇帝宝座的所在地、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穿插“倾听作者”
选择线路也就是确定重点的过程。中轴线上的“三大殿”,特别是其中的太和殿,无论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都是最有代表的,这是没有争议的重点。一定要处理好详略取舍关系,不略不舍,就只能变成流水账。
细究之三 锤炼语词优化表达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你认为表达效果有没有差别,差别何在。(自我分析、同桌研讨后集体交流)
A句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原文)
B句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变化。
——原文“基本一样”、“明显的变化”中“基本”、“明显”表程度上的修饰,这里运用做比较的方法对后三宫和前三殿布局、彩图情态进行对比,去掉这两个词语与实际不符,体现不出二者对比的差异程度,这里体现出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