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案选粹

高考考点: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

http://www.19mini.cn   2013-01-20 来源:迷你语文网整理 作者:丁晓军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课题:《高考考点之文言虚词》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习重点】掌握而、何、乎、乃、其、且意义及用法。【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AE(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 】

四、课外作业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资料链接:文言虚词词义推断六法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如前所述,多为句末助词,可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为“其”一般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又如“焉”,可以用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焉:哪里),也可用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焉:何必),也可用在句末(如“微波入焉”,焉:那里)。也有时作代词,相当于“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代词。“未知生,焉知死?焉:哪里,怎么)。

五、语法(词法、句法)分析法。

文言虚词中,有不少词(如“之”“其”“以”“而”“焉”等)在不同的句中或在同一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时有着不同的词性和用法,如果能够把握某个虚词的词性,往往就能推测出它的含义。以“之”为例:例①“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前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助词;第二三个“之”是代词,她(指燕后)。例②“太后盛气而揖之”,句末,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例③“之二虫又何知”,句首,作指示代词(这,此)。例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例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作动词,到……去。例⑤“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句中,是助词,相当于“的”。

六、利用特殊句式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特殊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文言句式总的来说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者,……也”)、被动句(“见”“为……所”“受”“被”“于”)、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贫者语于富者曰”等)]、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固定句式较多,值得熟记的至少有十种以上,如:“不亦……乎”(“不也是……吗”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没有用来……的”例②“军中无以为乐”)。“何……为?”(“为什么”例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把……怎么样?”“拿/对……怎么办?”例④“如太行、王屋何?”)。“所以……”(“用来……”例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所以、因此……”例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得无(毋)……乎(耶)”(“恐怕……吧”“莫非……吧”例⑦“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何……之有”(“有什么……”例⑧“孔子云:‘何陋之有?’”)。“惟(唯)……是(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只是+动词+提前的宾语”,例⑨“惟利是图”“惟才是举”)。“为……所”(“被……怎么样”,表被动。例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