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
(4)此三者,吾遗恨也。( )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6) 陈涉者,阳城人也。( )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8)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1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参考答案:1-2代指人、物、可译作“的、的人、”等;3—4用在数词之后,“个、样”;5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6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7—8主语之后,引出原因;9—10定语后置的标志。
【问题生成】
二、合作探究
1、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解析: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5、副词,于是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通过8、介词,因为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2、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 不亦乐乎?
解析: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介词,可译为“到” 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与“是”构成复音词“于是”,相当于“对此” 7、于:介词,可译为“在”
3、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解析: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固定结构,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4、动词,结交,亲附 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 7、介词,和,跟,同。
4、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解析: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