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⑴-⑸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到”“对(于)”“由于”等。⑹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⑺⑻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作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3、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
⑵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⑶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⑷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⑹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参考答案:⑴介词。相当于“和”“跟”“同”。⑵⑶动词。“给”“结交、亲附”。
⑷⑸通假字。通“欤”。句末语气词,可表反诘或疑问。
⑹“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4、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⑶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
⑸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参考答案:⑴-⑷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⑴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⑵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 “那么”“就”。⑶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⑷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⑸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5、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⑶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
⑷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
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
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
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⑼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
⑽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
参考答案:⑴-⑷代词。分几种情况:⑴-⑶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们)”“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有时或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⑷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⑸-⑼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⑸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⑹结构助词。档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⑺结构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⑻结构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⑼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⑽动词,到……去。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