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高考考点之文言虚词》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而、何、乎、乃、其、且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课前背诵】《劝学》
【“考纲”解读】
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明确列出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⑶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
⑷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
⑸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
⑹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⑺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
⑻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而:⑴-⑺连词。分别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
⑻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译为“你(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⑵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⑶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⑷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⑸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⑹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
⑺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