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案选粹

《范进中举》优质课教案

http://www.19mini.cn   2012-11-13 来源:迷你语文网 作者:朱则光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幅对联反映了什么现象?(封建社会科举可以让人一步登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小说《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理解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幅对联反映了什么现象?(封建社会科举可以让人一步登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小说《范进中举》(板书标题、作者)。

二、活动一:绘声绘色讲故事

㈠复述故事

速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绘声绘色讲故事。先自我复述,再在同桌间相互复述、补充,最后在班上复述。师生共评,并补充遗漏的重要情节。

㈡畅谈感受

通过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可笑、荒唐、啼笑皆非……)

说明:从学生的心灵感受扬帆起航,从学生的阅读体验解读文本,是教学的起点。力图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三、活动二:入木三分评故事

教师从学生所谈感受中,选择一个可以统挈全文的词,作为下一步深入研读课文的切入点。

㈠细读课文,圈点勾画

1.哪些人物、哪些情节,哪些词句、哪些描写,让你觉得“荒唐”(可笑、啼笑皆非、不可思议……)?并在文中批注你的感受。

2.学生自读,勾画,批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能说,交流一定要充分。本文是自读课文,难度不大,很多东西学生自己都能读懂——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就不应再作为教学的内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才能做到“以学为主”。

㈡点拨整合,深化认识

1.体验对比的效果

中举,是范进一生的转折点。围绕着“中举”,小说中人物的表演也是穷形尽相。请分组设计一种形式体现这种变化。

比如可以参照下面的句式说话:

中举前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中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有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说话时既要先引用原文,做到言之有据,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提炼,做到言之有物。

比如可以模仿语气朗读或表演前后两个片段;比如可以画漫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比如:由“岳父”到“老爹”——

中举前:范进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岳父见教的是”。

中举后:“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多,这六两银子,老爹拿了去”。

小结:作为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主要的讽刺手法就是对比。对比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起到相反相成、辛辣讽刺的艺术效果。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