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研讨课文第4、5段文字,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深入体会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对突出中心意思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研讨课文第4、5段内容
2.体会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意思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道理;
2.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意思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课文中部分字词的注释和重要句子的翻译
2.学生自查并互相检查
二、继续研讨文章第4段
1.划分并归纳本段层次,讨论后明确
第一层: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
第二层: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苛政重赋的罪行
2.蒋氏血泪陈述的中心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3.蒋氏的“熙熙而乐”,你是怎样理解他的“乐”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蒋氏的“乐”是用“一岁之犯死者二”的代价换来的,包含着太多的心酸、痛苦,“乐”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惊慌和无奈这哪里是真正的快乐,只不过是稍得安宁,苦中作乐而已
三、研讨第三部分(第5段)
1、教师点出重点字词,让学生讨论后明确:
于:比 乎:对于 孰:谁; 俟:等待,希望 夫:那些 人风:民风(避讳) 焉:这篇文章
2、教师让学生思考最后这节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明确:
这部分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交代写作动机。
中心意思:“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
写作动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示对当时赋敛的不满。
四、让学生尝试归纳小结本文中心,教师再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五、继续深入研讨课文相关内容
1.蒋氏的两次“戚”,各是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各是为了什么而“悲”?
(小组讨论,再点名交流,并相互补充)
明确: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的“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是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第二次“悲”,为了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悲伤
2.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
(学生小组讨论,再点名交流,并相互补充)
明确: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作者对于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
3.文章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其中的对比句,结合课文简要分析其作用(07年淮安中考语文试题)
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尔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 乡邻:虽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 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 讨论语言特色由教师讲授并举例说明:文章富有文采,骈句、排比句的使用形成一种整体、错综之美。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