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探究
师:我们明确了文章的正确的观点,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学生讨论。
生:因为当时就是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生:事实是这样,但是,这样的事实却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起到了对方的目的。
师:两位同学分析的很不错,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是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事实存在得到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象抖包袱,吊起读者胃口,达到讽刺的目的。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我们课文的第4段有一些文字下面加点。
生:是啊,是要强调吗?
生:着重指出吗?
师:其实 这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查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大家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以小组找资料,根据背景分析讨论。
以小组发言。
生:说到他们痛处了,不敢面对。
师:看来大家分析材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查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的文字也可以看出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告,其无畏的精神的令人敬佩。
作业:
识记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读第三、四部分。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