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祥瑞”写成“详瑞”
“祥” 的左边是“礻”,而不是“衤”或者“讠”。
“祥”在《说文解字》中是“福也”。本义是福。“礻”在古代是“示”,“示”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上天通过日月星辰降下征兆,表示神的指示,因此,汉字中带“礻”的字很多都和神灵有关,如“礼”“祀”“祈”“祉”“禅”“祇”等。而“衤”叫做衣字旁,以它为偏旁的汉字多与衣服有关,比如“襟”“裤”“袄”等。而“讠”则是言字旁,以它为偏旁的汉字多与话有关,比如“说”“诵”“论”等。
《说文解字》对“瑞”也有解释:“以玉为信也。”瑞在古代是指作为信物的吉祥美玉,引申用来形容能够带来好运的、吉祥的东西,如“瑞雪兆丰年”。
·把“海涵”写成“海含”
“海涵”中的“涵”是什么意思?为何不能写成“含”呢?
原来,“涵”,《说文解字》说解为“水泽多也”。本义就是水泽众多。引申为沉没、浸在水中,进一步引申为包容、覆盖之义,如“包涵”“涵盖”等。
“海”“涵”连用,指如大海般包容万物,形容对方有宽容的胸怀。宋苏轼《湖州谢上表》中“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说的便是皇帝陛下像天覆盖万物,般广布恩泽;有大海一般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海涵”现在多为给人赔礼道歉时的敬辞。
·把“炙手可热”写成“灸手可热”
“炙”和“灸”上半部分很像,容易混淆。“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本义是烤肉。而“灸”是形声字,从火久声,本义是用艾草烧灼,是一种中医疗法。我们比较熟悉的用法是“针灸”。
“炙手可热”和唐代一个名叫崔铉的人有关。崔铉曾任翰林院长官等职位,他与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四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朝政,以至于当时民间出现了“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的说法,意思就是四人的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使人不敢接近。所以“炙手可热”可不是人很火的意思,现在人们为了形容某明星很火会说“某明星炙手可热”其实是错误用法。
·其他常见的错别字还有:(右侧为正确的字词)
(1)甲胃—甲胄、(2)雾淞—雾凇
(3)通碟—通牒、(4)骨子—骰子
(5)打羊—打烊、(6)遨翔—翱翔
(7)势微—式微、(8)请谏—请柬
(9)本记—本纪、(10)暮蔼—暮霭
(11)禹齿—龋齿、(12)拾缀—拾掇
(13)梦餍—梦魇、(14)辨驳—辩驳
(15)朝进—朝觐、(16)缀学—辍学
(17)鳞选—遴选、(18)偏担—偏袒
(19)弹核—弹劾、(20)商雀—商榷
(21)扇情—煽情、(22)钻刻—篆刻
(23)箫瑟—萧瑟、(24)朱连—株连
(25)陡肖—陡峭、(26)和霭—和蔼
(27)刀阻—刀俎、(28)令爱—令嫒
(29)箭族—箭簇、(30)饿浮—饿殍
(31)尺赎—尺牍、(32)宗司—宗祠
(33)陶陨—陶埙、(34)粮末—粮秣
(35)就鞠—蹴鞠、(36)烂觞—滥觞
(37)益号—谥号、(38)批漏—纰漏
(39)淘略—韬略、(40)歧黄—岐黄
(41)簪越—僭越、(42)损命—殒命
(43)请樱—请缨、(44)刮沙—刮痧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