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学法指导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技巧分类指津

http://www.19mini.cn   2015-03-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陈道用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第一部分:各种文体阅读题技巧(一)文言文阅读(1)文学常识: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题目 ②作者姓名 ③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号、对作者的评价、相关作品等不会作为考试内容。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答题方法、技巧

语言运用主要题型有:

(1)概括主要内容。

(2)拟写标语、手机短信。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3)介绍风景名胜、地方特产、本地名人等。

(4)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5)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6)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7)口语交际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①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②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

③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④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以上题型有些还限制字数,对于这样的题要注意: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其次,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最后,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第四部分:最常见的固定题目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相关资源标签:语文综合资料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