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学法指导

古诗词意象归纳大全

http://www.19mini.cn   2015-02-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2)舟船的止泊意象,远离尘世喧喧嚣的宁静、愉悦与自由

舟一方面可以象征漂泊不定,另一方面又可以使诗人的不快得到宣泄,消除烦恼,成为一种止泊的意象。这种内涵源于它水上交通工具的功能,运行状态,同时也凝聚着人们驾舟行船的切身体验和日常的生活感受。在水上行舟的过程中,两岸的风景都可以给诗人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往往诗人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在现实中受制于种种约束,而泛行于舟上,茫茫的江面,两岸的美丽风景,那种自由行舟状态给诗人无以伦比的快乐,可以逃离世俗的喧嚣,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因此,徜徉于水面之上,生活在舟中便成为诗人的一种止泊的理想场所。

当诗人不得不随处漂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感到厌倦之时,很多诗人都向往一个没有现实喧嚣的场所,很多人选择在水上生活,与舟为伴,与舟共度此生。孔子在《论语·公治长》中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舟在这里便成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范蠡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后,乘扁舟,浮五湖,于是扁舟五湖便成了中国士人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古代文人名士,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意,总是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这种逍遥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东晋大隐士陶渊明就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吟唱,对舟船往往有着特殊的感情。唐代诗人李白一生好游历,也说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买扁舟”。李白纵然有积极的入世精神,但是现实的打击使作者渴望隐居湖海之间,过着与舟相依的日子,作者甚至在梦中,他也觉得自己乘坐在小舟上,游于山水之间:“湖月照我影……越水荡漾青猿啼。”李白曾这样表达过自己的理想:“铭鼎偿云遂,扁舟方渺然”(《金门答苏秀才》)。当然,对于李白来说功成是身退的前提,但是“开元中期,可以说,古代士大夫将自己对山水林泉的怀恋,对仕途的担心,对社会的不满,统统化作了对舟船生活的憧憬。这些我们可以从唐诗人具体的诗中可以看出来。

例1:“东西车马尘,巩洛与咸秦。山月夜行客,水烟朝渡人。树凉风皓皓,滩浅石磷磷。会待功名就,扁舟寄此身。”(许浑《早发寿安次永寿渡》)

例2:“功成名著扁舟去,愁睹前题罩碧纱”(李洞《和曹监春晴见寄》)

例3:“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利州南渡》)

例4:“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李泌《长歌行》)

例5:“功名若及鸱夷子,必拟将舟泛洞庭。”曹邺

例6:“还须待致升平了,即往扁舟放五湖。“(陆龟蒙《和袭美新秋即事次韵三首》)

舟中的生活就如苏轼所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陆上生活与舟中生活并非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差异。陆上的生活“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管”;这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对立,是他者与自我的冲突。在陆上,生命向世界关闭;在舟中,生命向世界敞开。 唐代的诗人大多都有济世的愿望,渴望取得功名后寄身与一方之舟,这是一种理想。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现实的无奈。舟中的生活都成了诗人的一片乐土。如杜甫曾经对自己的水上漂泊生活作了这样的描述:“风餐汀柳下,雨卧释楼边。结缆排鱼网,连墙J会米船。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秋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杜甫在诗中津津乐道着水上生活的细节与大自然阴晴变幻的景致,可见风餐露宿、穷病潦倒的生活并未磨折诗人对于生命的热情。长期的野外生活,使杜甫得以远离复杂的政治纠葛与人事纷争,亲近至真至纯的自然,头顶一轮浩月、眼前万顷碧波,在迟暮之年,诗人饱受家浩月、眼前万顷碧波,在迟暮之年,诗人饱受家诗人饱受家国之忧煎熬的心灵终于得到了一些抚慰。苏东坡有“空余鲁叟乘槎意”的句子。舟成了诗人坎坷愁苦的人生之旅中的归宿地,一种内心深处向往的安宁的止泊居所。

(3)舟的愁绪意象

唐代的人们,老老少少都在奔波,在马背上,也在舟船上。为了功名,为了还乡,为了告别和为了聚会,更为了山山水水本身。谁能统计出唐诗中有多少首是在渡口和舟中写成的呢?舟船是一种交通工具,它送往迎来,自然与人的离别息息相关。小小扁舟,常常把生活在一起的亲朋故友隔离开来,从此天各一方,因而,无论是辞亲远别的行人,还是居家守地的送行者,往往一见到舟船便离愁顿起,忧思难禁。朋友的远别令他们无限牵挂,他们担忧着行人的旅程行宿。

例1:“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诗人假托问舟,实则寄托着诗人对友人的无比担忧。

例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看不见了,舟也看不见了,只有隐隐约约的一点孤帆。豪迈万千的诗人此刻也有轻愁淡绪。

例3:“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 王昌龄《送韦十二兵曹》蕴涵着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担忧和不舍。

例4:“莫听声声催去悼,桃花浅处不胜舟”(王之涣《宴词》)尽管添愁助恨的悼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理它吧,要不越来越来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舟上,舟就会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这时的舟,就如李清照笔下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一样,成了离别愁绪的一种寄托。

一方舟楫承载了多少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天下多少人在的渡口执手离别,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都是在一方小舟中完成的,送别的人看着友人、亲人那一方小舟,而留下难舍的泪水,于是舟就有了许许多多的情感寄托,也就寄托了万万千千的情感,并让这许多的情感和许多寄托活化与诗化。漂逝的孤舟唤起了他们的愁思,只好把满腔别意曲在胸中。

例5: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种种离情,万船愁绪,一起涌上诗人的心头。舟带走了依依不舍的友人,留下的只有诗人的叹息,诗人的淡淡的哀愁。

例6:今朝一杯酒,明日千里人。从此孤舟去,悠悠天海春。(刘禹锡《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

例7:“千里隔烟波,孤舟宿何处。遥思耿不眠,淮南夜风雨。”(裴夷直《扬州寄诸子 》)

例8:“拜省期将近,孤舟促去程。”(朱庆馀《送盛长史》)

例9:“吴僧诵经罢,败衲倚蒲团。钟韵花犹敛,楼阴月向残。晴山开殿响,秋水卷帘寒。独恨孤舟去,千滩复万滩” (许浑《晨别翛然上人》)

例10:“别筵欲尽秋,一醉海西楼。夜雨寒潮水,孤灯万里舟。酒飞鹦鹉重,歌送鹧鸪愁。惆怅三年客,难期此处游。”(李群玉《广江驿饯筵留别》)

例11:“此别天涯远,孤舟泛海中。夜行常认火,帆去每因风。蛮国人多富,炎方语不同。雁飞难度岭,书信若为通。”(贾岛《送人南游》)

例12:“黯黯闭宫殿,霏霏荫薜萝。晓峰眉上色,春水脸前波。古树芳菲尽,扁舟离恨多。一丛斑竹夜,环佩响如何。”(温庭筠《巫山神女庙》)

舟是渡水工具,送往迎来,这就容易引起送别的人愁思,于是舟在诗中便成为一种愁绪的载体,面对舟,多少诗人生发出无尽的忧思。特别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常常借舟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郁郁的愁绪。

例13: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例14: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白居易《将之饶州,江浦夜泊》)

例1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霜、江枫、渔火,诗人看着这些景物,愁绪满怀,难以成眠,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便知道作者此时是羁旅在外,周围的景物也便染成了诗人的愁绪,诗人独卧舟中,凄冷的钟声敲击着诗人的满怀愁绪的心。此时的舟中人是何感觉呢?客心如舟,舟在漂泊。更兼风吹雨打,声声重重点点滴滴的敲击。笼罩了天地也笼罩了人间的这些客人。

(4)舟的“桥梁”意象 ,表达理想与志向

水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阻隔,如果没有舟,茫茫的水域将永远寂寞冷清,彼岸永远遥不可及,人类便超越不出世代蛰居的陆地,而舟对水这种自然的挑战,使荒凉的水面撒满了人类的阻足迹与声音。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可以绝河渡水,有了舟人类边可以借助它达到彼岸,舟是桥梁是路一一种超越。连接起此岸和彼岸,于是舟便成了连接现实与理想的一座桥梁。唐朝伟大诗人李白一生渴望自由地实现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实现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人生理想”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而弘扬自我精神,在实践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历史唤起士人的追求,给予他们的满足却极为有限。”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常常会通过想象来补偿。现实既不能满足李白的自由要求,他就常把希望寄托在超现实的理想境界中,在他的诗中,“天”意象自然就成为现实之外的一个自由世界,而舟又常成为他到达理想境界的媒介和工具。

例1:“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之二》 月意象的明丽将一切意象映照得明丽剔透,诗人借舟意象的沟通功能和酒意象的生幻造境功能,达到了他理想中的自由境界“天”之中了。

例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者孟浩然心情无限孤寂,空有才能而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世上无处寻觅知音。迫切希望能得到伯乐的推举,“欲济无舟楫”此时的舟已经不是一般的交通工具了,诗人借助舟这种桥梁意象,委婉道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例3:李白在《行路难三首(其一)》写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诗是作者被变相撵出长安时所作。诗人在茫然中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成为大人物,吕尚九十九岁在潘溪钓鱼,得文王遇;另一位是伊尹,在受汤俜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此时李白并没有消沉,而是要继续追求,乘舟梦日边,意即是有朝能够有所作为,作者最后还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仍然相信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挂上风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