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随着时间的增长,能力的提高。这种自卑感应该会慢慢褪去,可是不知怎么的,我的自卑感却越来越重了,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每当别人看我弹完曲子后总会投来赞赏与羡慕的目光,而我却总认为自己弹得很差。当然,这并不是谦虚。
直到那一件事的发生,我的自卑感便彻底地消除了。
那是一次全国的古筝比赛,我顺利地通过了初赛、复赛,取得了去BJ市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可是比赛的前几天,我的自卑感又开始作怪了:唉,全国这么多人,我能拿得到奖吗?何况自己弹得又不是很好。
鲁老师似乎能看穿别人的心思,参赛前一天晚上她打电话告诉我说:“对自己信心点。其实你弹得挺不错的,对曲目的把握也是准确的,你不知道吗?你的参赛资格是自己拚出来的呀!你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信心,要相信自己!”
“要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这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是的,要有信心,我有资格参加总决赛就证明自己是不错的,我完全没有理由自卑啊!
总决赛那几天,很好的心态使我沉着冷静,发挥出了自己正常水平,摘取了银奖。我想,这一切的荣誉,都和鲁老师那些鼓励是分不开的。
老师的鼓励原来那么重要。
从那以后,我也经常会对别人说:“对自己有信心点,相信自己没错的!”希望我的这一句话语也能够驱散别人心中的阴影。
【解析】
深入分析:此案例中的甲、乙两位教师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及师生观。
首先,案例中的甲老师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代表。他在整个课堂中,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学生的提问不以为然,并且在课堂中没有尊重这位提问的学生,让这位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很尴尬,更不用说好好学习了。甲老师的这种做法只会使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会使甲老师看不清学生的本质,使自己的教学之路越走越狭窄。
另外,案例中的乙老师则与甲老师完全不一样,是现代教学模式的代表。在他的整个课堂中,把学生作为了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潜能,培养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课堂中乙老师充分鼓励学生质疑,并让学生独自找到答案,同时配有德育,对全班的学生进行了理想教育。可以看出,乙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心.他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朋友关系,是共同学习的伙伴关系,这是现代教学观所提倡的。
由此可见.乙老师的教学方法优于甲老师,值得年轻教师学习。
28.(2016届辽宁东北育才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拜船工为师学划船,船工要求他先学会游泳。
年轻人问为什么,船工说:“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么你在划船时就会担心自己失足落水,而一旦有了这个担忧:就难于专心致志地划船了。”
年轻人说:“我不会游泳,学划船时就会心怀忧虑,小心翼翼,不敢犯错,这样不是会学得更认真更快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幼鹰在学习飞翔时是临着万丈深渊的,战战兢兢的心态促使求生的信念化作震动双翅的力量,坠崖的幼鹰终于在一瞬开始了它天空王者的征程,排种成行的嫩柏生长在岩石的缝隙间,磕磕绊绊的处境让他选择深深扎根,绝壁的嫩柏才能成就它的郁郁葱葱。无忧患无以启新生,有安乐鲜有登顶峰。
摆脱绝境,减少忧患是人的本能,我们总希望人生路一帆风顺,然而绝境和忧患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存在更能激发出人的潜能与专注。志之学者以绝境为勉,存忧谨慎定成优学。因而即使我们成功之后,我们依然要保持忧患的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倘若学船者先会水,又何以督己致学于船,不惧失船入水,又何以从船技为首学。唯有有了拙学则失船,失船则命忧的顾虑,才能加快年轻人学船的速度,扎实年轻人学船的功底。
存忧患,才能激发潜力。正所谓 “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古之惊世出奇之战多成于此。官渡一役,曹者甚稀,然绍之众兵狼狈而归,何以?背水一战,全心尽力,置绝境境身后,留生路在向前。正是绝境激发出了寡兵小众的潜力,才爆发出了以一挡十的勇气,和以一敌十的力量。如果没有曹操对背水的刻意渲染,在只用冷兵器刀剑相交的时代,又有什么可以促成以少胜多的奇迹?将士奋发发于绝境之精神,唯是而已。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