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看了,担心儿子自大,不知求进,又怕撕下对联伤了儿子的自尊心,于是提笔在对联上各加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回来,看见父亲的字,心中十分惭愧,从此虚心学习,有了非凡的成就。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启示】: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掌握本领是无止境的,决不能轻易言满。这是因为,整个世界是无限的,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认识也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去掌握浩如烟海的知识,无数事实证明,知识永无止境。即使再退一步,如果当时掌握了某个方面的‚绝对真理‛,他的这项知识就满了吗?当然没有,因为世界是在变化的,在某一时刻是真理,而在其他时候也许就不再是真理了。我们应该在取得一定成绩后,继续向着更大目标前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更多的成绩。
对学习不感兴趣,或是‚忙得没功夫看书‚的人,终会被时代的激流所淘汰。也就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7、你是别人的一棵树
有个人一生碌碌无为,穷困潦倒。一天夜里,他实在没有活下去了勇气了,就来到一处悬崖边,准备跳崖自尽。自尽前,他号啕大哭,细数自己的种种遭遇和挫折。崖边岩上生有一棵低矮的树,听到它的种种经历,也禁不住地流下了眼泪。此人见树流泪,就问道:‚看你流泪,难道你同我有相似的不幸吗?‛
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了。你看我,生在这岩石的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终年营养不足;环境恶劣,让我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得丑陋;根基浅薄,又使我风来欲坠,寒来欲僵。看我似坚强无比,其实我是生不如死呀!‛
此人不禁与树同病相怜,就对树说:‚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苟活于世,不如随我一同赴死吧!‛
树说:‚我死倒是极其容易,但这崖边便再无其他树了,所以不能死呀。‛
此人不解。树接着说:‚你看我头上这个鸟巢没有?此巢为两只喜雀所筑,一直以来,它们在这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两只喜雀可咋办呀?‛
此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了悬崖边退了回去。【启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其实,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一个再渺小、再卑贱的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一棵伟岸的树。
18、眼中只有野兔
一位总经理要从三个很优秀的人中选择一位做助手,他再三权衡,难下结论,最后索性带着他们去打猎。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就绪,在开始行动之前,总经理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甲说:‚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还有奔跑的野兔。‛乙:‚我看到了经理、同事、猎枪、眼前优美的景色,还有奔跑的野兔、水中的野鸭。‛丙说:‚我只看到了野兔。‛回到公司,总经理就确定丙为经理助手,后来丙干得很出色,不久就获得了提升。
【启示】: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职员丙与职员甲、职员乙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善于抓住中心,这也正是他取胜的关键。两恶权重取其轻,两处权重取其重。人生处处都在选择,成功或失败就在于选择的重心不同。
19、心境
朋友小王爱好写作,总是埋怨没有好的环境,没有合适的时间。别人在单位说笑,他怕别人吵闹,又怕别人笑他迂腐。在家中租来的房间里,又嫌房间太小又阴暗,让人压抑。他说:‚要是能有一个清洁的环境,我一定能写出好作品。‛结果不久他搬了家,环境一切满意,但始终没有如愿。他又说:‚太安静了,缺乏灵感。‛
【启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其实,更多时候当我们埋怨一切不如意时,事实上不一定是外界环境的变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