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解说九】
巧妙留白式
文章结尾采用留白式,往往是留不尽之意在文字之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议论文的结尾巧妙运用留白之法,能够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思考、咀嚼和回味,文章则更显余味深长。
【文本展示】
审美的慢阅读
汪政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习惯不习惯,只要你想获取信息和知识,就不能不依赖网络,换句话说,网上阅读已经成为人们主动或被动的阅读方式。
因此,现在已经不再是讨论网上阅读可能不可能的时候了,也不需要去比较网上阅读与传统阅读或纸质阅读的优劣了,因为你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那还有什么优劣可言呢?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样的话题已经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它已经进入阅读学与阅读史的研究领域了。我确实很希望在这方面能出一些成果,摆脱经验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知识的内部,不要还在什么方便、快捷、环保上兜圈子,而是对这新阅读方式如何改变生活,如何改变知识,新的阅读方式与传统的阅读在心理上的区别,甚至在接受肌理上的差异等方面给出学理上的描述。
就我个人而言,我确实非常矛盾,所以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对阅读方式的选择是与年龄、教育和技术条件相关的。像我们这一代以及更老的人群,显然更习惯于纸上的阅读,我对女儿一天到晚捧着一个阅读器很不以为然,我说这样阅读怎么做学问,怎么做卡片,如何做记号,随时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但网上信息量确实很大,查找也方便,我也会上网阅读,但主要是浏览新闻和找资料。比我们年轻的显然更偏爱网上阅读或电子书,这与他们学习与成长的环境有关。这是代际区别,也是文化差异。当然,年轻是未来,是主流,他们的网上阅读自然也是阅读的主流。然而,这也必然带来另外的问题,那就是主流对他者的歧视和压迫。我时时感到自己的落伍和老旧,这种落伍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作为一种技术与手段,网络阅读更具效率,这使依凭纸质阅读获取信息的群体处于落后的状态。要么,他们的言说是过时的,要么,就是信息量过低。当然,从这个角度看,被压迫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从身心与能力跟不上的人群,还有因为经济、环境和分工不能拥有这些技术与设备的人群,比如贫困者。相比起传统阅读的时代,他们被知识抛弃的可能性更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更严重,这可能是被这个社会忽视的新的阅读,同时也是文化与知识权利上的不平等。
我记得去年夏天在北戴河听王蒙先生谈到当前的阅读状况。王蒙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心态一直很年轻,不过在阅读问题上,他对网上阅读和电子阅读却忧心忡忡。他的观点是,快速的阅读不利于深入的思考。看上去读得多,读得快,但“上心”的并不多。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都会变得浮泛和肤浅。如果将微博也看作是阅读的话,那问题更多。字数的限制使得表达与接受都直接面对结论,过程都没有了,那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呢?
我以为王蒙先生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看上去我们是在讨论阅读,其实,不可避免地必然要说到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选择。不仅是阅读,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率,崇尚技术与工具,什么都要“走量”。这就必然会放弃或牺牲许多东西,比如深度、心灵、情感和文化的积累。当然,这么说不是要批判和拒绝网上和电子阅读方式,事实上也不可能,而是我们是不是在接受这一趋势的同时能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另一些方式,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同时承认“慢”的权利,在功利和工具之外关注心灵、思想与情感这些“没用”的东西?毕竟,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利益,我们牺牲得太多了。
所以,我建议从生态主义的立场来对待阅读的选择,像对待遗产一样对待传统的阅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或经验,我私下里是这样划分网上和电子阅读与传统或纸质阅读的,我称前者是实用的功利的快阅读,后者是审美的慢阅读。至少在目前,面对机器的阅读还未能成为美学的方式,而纸上的阅读则在功利与审美上具有自由的选择性。至少这是我在阅读生活上的安排和选择,我在工作时不得不趴在电脑上忙碌,当我需要放松,或者想沉静下来放纵自己的思绪的时候我会拿起一本书,随随便便拿起一本书,世界会安静下来,我从机器与技术的绑架中解放出来,自己书架上的书总与人和故事相关,书上的随记,哪怕是些痕迹都可能让我回忆起旧时的场景,何况,还可能有茶,有酒,有轻风与白云……
(选自《文艺报》)
【技法剖析】
作者探讨了网上和电子阅读与传统或纸质阅读的利弊,并对两种阅读形式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应该在接受实用的功利的快阅读的同时,还要顾及到具有审美功能的慢阅读。因为慢阅读能在功利和工具之外关注心灵、思想与情感这些“没用”的东西。文章结尾巧妙运用留白式,拓展了慢阅读的审美意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任读者凭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补充、拓展和丰富……
【作文升极】
治标,更要治本
张静
对于疾病,需要标本兼治,疾病才能得到根除,如果仅治“标”而不着重治“本”,疾病即使一时治愈了,日久也会复发。治病如此,治理社会乱象,亦应标本兼治。
近年来发生的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灾难事件,如火车脱轨,桥梁垮塌,瓦斯爆炸,这一幕幕让人痛心疾首,更让我们汗颜。即使红绿灯在永不停息的工作;即使桥梁工程师经过了反复周密的计算;即使煤炭矿井边“安全重于泰山”的标语依旧醒目……可这一次次触目惊心的事件还是发生了——不止一次地发生了,它给我们带来悲痛震惊的同时,难道不能引发我们的一点思考吗?
人们感叹生命脆弱,痛惜同胞离去之时,可曾想过,这一个个鲜活生命逝去的背后隐藏着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刽子手,我们的安全意识薄弱才是根本。而有关部门除了掩盖事实,推脱责任,含糊其辞之外,从来不想在注意安全和重视生命上下功夫。那些负责人总认为,出了事故,出几个钱就可以把事摆平。
为了防止竖着的梯子倒下伤人,就贴一张“注意安全”的标语,却不去将梯子横放。一个可以从根本上就能解决问题的简单动作,就是不屑去做。一为治标,一为治本,孰优孰劣,一看便知。可为何几千年后,今人面对“竖起的梯子”,依然是首先想到治标而非治本呢?其实也不难理解:治标更简单、更轻松。喊出一句“注意安全”,不费吹灰之力,万一出了事故,那也与“我”无关。看来,“治本”需有一颗公德心。
近期,校园安全屡出问题。表面看,国家公安部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重视,学校更有安全防范措施。那么为何不得杜绝呢?原因很简单,出台的那些措施,是把学校置于一个严格的密封容器中,以不受外界的侵害。这种方法,管得了一时,管不了全部,管得了校内,管不了校外,学校是固定场所,学生在变动中,保不准就聚在那个没有放到密封容器中的场所,就意外发生了。
因此,治理校园安全,要重视二手抓,校内校外一起重视,综合治理才是根本,如果只是一味的“堵”,堵得了今天,保不准明天;“堵”得了校内,保不准能堵得了校门。事实上,校园安全问题之根不在校内,而在社会,所以,治理校园,必须来一个全社会综合治理。
总之,解决任何问题都要治其标,更要治其本,坚持标本兼治,效果会更好。
【作文点评】
本文围绕“治标,更要治本”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论点鲜明,论据鲜活而典型,论证有力,有较强的说服力。但个别论据用得不尽恰当,开篇和结尾有明显缺憾。具体说——
(1)开篇一段,以治病之事引出标本兼治一说不妥,因为它并不具备文章论点内涵的全部——“治标,更要治本。”所以需要改写这个开头。
(2)改写并扩充结尾。原文结尾太单调,缺少文采和余韵。要力求通过改写和扩充,让结尾句式更整齐,文句更优美,展望“治标,更要治本”的理想图景,呼出“治标,更要治本”的心声,进一步强调了文章论点。
(3)第4段段末缺少对比分析和深入剖析,不能暴露“人们为何首先想到的是治标而非治本”的思想根源,需要改写或扩充,使其思想根源昭然若揭。
(4)第5段是从校园安全的角度论述文章的论点,而此前一段引述竖着的梯子倒下伤人的论据也是从安全的角度论证论点,重复且有交叉,故须更换。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