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解说三】
呼吁号召式
写议论文的目的,总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好的议论文不仅对问题有关注,有思考,还有自己深刻的见解,或强烈咏叹,或呼吁号召,以促使人们自我超越,战胜困境。以呼吁号召的文字结尾,能有效剖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唤起读者共鸣,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彰显文章的现实意义。
【文本展示】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
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若干神童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选自《北京晚报》)
【技法剖析】
本文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误导家长的话谈起,运用喻证法和例证法,对这句话进行了多角度论述和辩证的分析,使读者明确了这句话之所以误导了家长的原因和道理。文末,作者运用呼吁号召式结尾法,呼吁人们“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使孩子“赢得人生”。唤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极大的启迪和激励。
【技法解说四】
警示劝诫式
议论文在议论某些现实问题的时候,为了达到警示、劝诫的作用,结尾处往往采用要么发出警示,要么进行劝诫的方式,旨在促使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确问题会导致的严重后果。语言真实、诚恳,能触动人心,有效地达成言说之目的。
【文本展示】
生命中的“贵人”
陈鲁民
探寻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的踪迹,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在其人生中,都多多少少得到过“贵人”相助。或被意外发现而一飞冲天,或受人资助走出困境,或被人赏识而得到重用提拔。生命中的“贵人”,使他们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引领他们走向辉煌。
姜子牙的“贵人”,是望贤若渴的周文王;韩信的“贵人”,是知人者智的萧何;诸葛亮的“贵人”,是三顾茅庐的刘备;白居易的“贵人”,是慧眼识珠的老诗人顾况;文化新秀项斯的“贵人”,是“到处逢人说项斯”的唐朝官员杨敬之。若没有他们的礼贤下士,引荐、挖掘、推崇、重用,你就是卧龙凤雏,有天大本事,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要获得出头机会也没那么容易,说不定还会空怀奇才终老乡里。
现代人里,“贵人”相助现象也时有所闻。早年的沈从文,身无分文,又无名气,大冬天里,一个人躺在北京出租屋的床上生病,又饿又冷。若不是爱才心切的“贵人”郁达夫,在一篇来稿上知道了他的地址,并亲来探望,帮他治病谋生,走出困境,沈从文恐怕早就病饿身亡了。哪还有什么妙不可言的《边城》、《长河》,以及“乡土文学之父”的大名。
1931年,青年画家傅抱石失业在家,生活窘迫,恰遇大画家徐悲鸿,徐非常赏识傅抱石的绘画才能,可自己又没有能力资助他出洋留学,就屈身登门拜访当时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要求熊送傅抱石去国外留学,说傅抱石的画艺将来会大有成就。并且,向来不肯为权贵画画的徐悲鸿,破例送给熊式辉名画一幅,换得熊式辉资助傅抱石去日本留学。傅抱石在日本努力学习,观摩了日本和欧洲大量的古今名画、画艺突飞猛进,回国后很快就蜚声画坛,成为名家。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名画《江山如此多娇》,就是他与关山月的杰作。
青年女作家萧红的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则与碰到“贵人”鲁迅有关。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的萧红,初到上海时,也是一文不名,生活困顿。幸遇鲁迅后,鲁迅不仅热情地为她悉心指点创作,经济上资助生活,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和编辑部推荐她的作品,介绍她进入上海作家圈子。1935年月12月,由鲁迅作序和推荐的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张艺谋有今日的大放异彩,也多亏了当初的“贵人”相助。他考大学时因超龄而被拒门外,就写信给文化部高层领导,幸亏碰到一个爱才心切的领导作出批示,才被破格录取。如果不是这个“贵人”不拘一格,慨然相助,真险些耽误了一个大导演。
得“贵人”提携,受“贵人”恩泽,蒙“贵人”相助,确实令人羡慕,让人向往。然而,“贵人”,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出入不定,神出鬼没,能碰到,是你的福分,不能碰上,也别抱怨。其实,真正的“贵人”还应当是你自己,因为“出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如果把盼望“贵人”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上,练就一身过硬的本事,学成经天纬地的能力,怀有超群绝世的才华,有没有贵人相助,你都照样会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名震天下。所以,一定要坚定这样的信念,你就是自己的贵人,没人发现,你就自己发现自己;没人重用,你就自己重用自己;没人赏识,你就自己赏识自己;没人提携,你就自己提携自己,但关键是你一定得是那块料,真是一支“潜力股”。
否则,即使你和“贵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即使“贵人”就是你的阿舅老叔,该扶不起来还是扶不起来,该一事无成还是一事无成,就像那个窝囊到家的刘阿斗,还有那个糊涂透顶的司马衷。
(选自《随笔》)
【技法剖析】
文章以“生命中的‘贵人’”为题,先后列举了古今诸如姜子牙、韩信、诸葛亮、沈从文、傅抱石、萧红等因得“贵人”的引荐和推崇,才获得人生成功。进而提出“真正的‘贵人’还应当是你自己”的观点,因为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劝诫人们把盼望“贵人”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到学习和工作上,练就过硬本领,做好人生准备。即使没有贵人相助,也会脱颖而出。结尾用警示劝诫式,力劝人们不要盼望“贵人”,否则就会成为现代的刘阿斗、司马衷。警示之意明显,劝诫之意真诚,发人深省。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