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写作领航

写作指导:议论文的过渡和衔接

http://www.19mini.cn   2015-06-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段与段之间 过渡是利用过渡段或过渡句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转折比较大的段与段之间,如两个不同的事件、两种不同的内容、两个不同的场面等。

那么,怎样做到勤写呢?依我之见,其法有二。

法一:勤练随笔。最好随身自带一本笔记本,当有某种写作冲动或"灵感"时,就可以即时记下来。字数多可上千,少则不到一二十来字,均可作为随笔。

法二:勤作摘抄。有人误认为摘抄只是单纯的“抄”,这是错的。抄不是目的,抄好之后,随时拿出来“玩赏”、诵记,便可成为自己的东西。摘抄对象,也不仅限于名言警句,名章名篇,只要你认为是精彩的,皆可记下。法国大文豪雨果,就经常上街记载路人言语,使得自己的文章通俗易懂。

勤写的好处,不能一一尽述。总之,只有勤写,才能善写。

勿以善小而不为

读了这则材料,我想,不必对那38位视集体财物为草芥的职工口诛笔伐,也不必对那位颇有管理经验的老总大加褒扬,我只想从那两位女工身上发掘出一些闪光点,那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块花费巨额资金修葺一新的草坪,我想应该是人见人爱的,但仍有人目中无“坪”,堂而皇之大加践踏。可贵的是,两位女工并未“步他人后尘”,而是绕过草坪沿水泥道而行。事虽小,却能让人领悟出些什么。

首先,小事可以体现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两位女工的行为正体现了她们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人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件小事,可以映射出你灵魂深处的本质。譬如,从泥泞中捡起印有国徽的硬币,能完整流畅地唱出国歌,可以反映出你的爱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老百姓办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虽不是惊天动地、彪炳史册,却能让人从中读懂你那颗爱人民的拳拳之心。劳动模范徐虎,立足本职,任劳任怨地为附近居民服务,无数的小事,构筑了他平凡却伟大的一生。还有优秀售票员李素丽,出色的大学生士兵公举东……这许许多多人无不是从小事做起,展现了他们精神高尚的一面的。

其次,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起模范作用,为他人树立榜样。有人曾说过“精神无价”,我觉得很有道理。你无意中做对了一件小事,却能感染他人,使他人受益,使集体受益。正如材料中的两位女工,以实际行动为集团员工树立了爱集体的榜样,受到重奖。我想,重整后的草坪定是“完美无瑕”了。这样的事例很多,诸如人们最熟悉的“雷锋精神”,在它的影响感召下,各地的“雷锋班”、“学雷锋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为社会注入了新风尚。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就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为建设的顺利进行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记住两位女工和许许多多平凡中见伟大的人,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箴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我们的精神家园亮丽起来!

亲力亲为与运筹帷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要想成为现代社会的领头羊或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必须拥有过硬的本领和超人的眼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自的领域里闯出自己的新天地。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过硬的本领和超人的眼光呢?其实很简单,只需我们在面对人生和社会的时候,做到能“入”能“出”,应付自如就可以了。入,就要亲力亲为,置身其中;出,则要运筹帷幄,全面掌控。惟有如此,我们就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各种细节了如指掌,百战不殆;面对未来的发展,洞若观火,高瞻远瞩。

亲力亲为,我们方能对自己的领域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当今社会,任何行业都有其繁琐复杂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对各个要点做到深入了解,才能让那些纵横交织的网络关系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自古以来,我们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观点始终持肯定的态度,这不正体现了亲力亲为的重要性吗?在学习上,一直以来我们都推崇课上认真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的学习方法。这实际上也是在要求我们要亲力亲为。试想,如果我们不能亲力亲为,仅仅对各个知识点一知半解,只留下个大致的印象,而不能通过反思学习来深入了解个中的难易,我们如何能做到熟能生巧,从而取得好成绩,将来有所成就呢?

运筹帷幄,我们才能拥有远见卓识,才能从大体上对所从事的领域做到全面掌控。现代社会是英雄辈出的社会,倘若我们把目标直指新时代的佼佼者,那么我们就必须有英雄气概和运筹帷幄的指挥才能。古代,萧何不正是做到这一点才辅助刘邦夺得天下的吗?在攻克项羽之后论功行赏时,他虽不曾奔赴前线,不曾浴血奋战,但却被封为头号功臣,这不正是体现了运筹帷幄的重要性吗?

因此,我们只有正确地面对“出”与“入”的人生,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入,则亲力亲为,置身其中;出,则运筹帷幄,全面掌控。只有能入能出,方显大智慧,方能在百卉含英的时代,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作业:以韬光养晦与崭露锋芒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定,不少于800字。

议论文也要巧用过渡

杭锦后旗奋斗中学 丁学明

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形,当我们走路时,前面突然出现了一条河,要到对岸去,怎么办?要么有一条船摆渡过去,要么架上一座桥,从桥上通过。其实,我们写文章也会遇到类似情况,要使文章前后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样需要“船”或“桥”——过渡。写记叙文,学生往往重视写作角度变换,人物形象、表达方式改变,记叙顺序变化时,采用过渡的方法巧妙衔接,而写议论文时,有的文章却脉络不明,似断似连,甚至出现裂痕,缺乏过渡这个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不妨回顾一下,我们读过的许多文章,学过的不少课文,之所以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自然,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是与恰当安排过渡分不开的。三大文体中不论哪种文体,巧用过渡,都会使文章思路清晰,转换自然,语意分明,文气贯通,结构严谨,全文浑然一体。议论文也是如此。那么议论文中的过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

1、材料与观点的过渡。高考试题中,前几年的材料作文到近年来的话题作文,要求“除诗歌外,不限文体”,事实上写议论文的人不少,许多学生往往依据背景材料或生活实际,通过对自然的观察鉴赏,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在对材料分析概括的基础上,鲜明自然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如一位学生写《诚信的思考》:“我曾读过一本书,是说美国人的消费,美国人都是花未来的钱,而享受现在,‘举债度日’,我想一旦出现无赖不肯还钱,怎么办?原来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的所有借款,此招足以使其无立身之地,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诚信是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文中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就是一个过渡句,由材料过渡到了中心论点,形成材料与观点的自然衔接。

2、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

话题作文,学生从话题包含的内容,生发开去,阐述见解。一部分学生写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对论点进行论证,但缺乏必要的语言过渡,使观点与材料分离。写作中,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论证,学生常常使用“现实生活也有同类者”“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

3、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的过渡。论辩时理论论证为使论述变得深刻,事实论证为使论证显得具体,分析说理时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两者结合使用就应注意由此及彼的恰当过渡。若先进行理论论证,再进行事实论证,过渡文字一般是对理论的阐释,用“就拿……来说吧”或“例如……”来过渡;若先事实论证再理论论证,过渡文字一般则是对事实包含道理的分析、总括,用“这正如……所说……”等词语或句子进行过渡。

4、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说理也一样,正反结合论证有利于是非对比和说理全面、析理透彻,这是议论文经常运用的论证方法。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正面举例与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则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过渡。

5、论证层次之间的过渡。为了使论述充分、深入,写议论文必须讲究说理的层次性。说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为主,具有并列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等词句进行过渡衔接。

此外,还有例证之间的过渡,论证各角度之间的过渡等,都应引起写作时的重视。

议论文中的过渡衔接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词句,可有常用的方法,除了上文提及的几种过渡形式外,我们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结。

1、用词或短语过渡。常用的词语有:“如此说来”“由此可见”“不难看出”“总而言之”“相反地”“因此”“其实”“那么”“但是”“然而”“不过”等短语或关联性词语用在下一个论述层次或段落的开头。另外,时间词、序数词、方位词等放在段首,往往也起过渡作用。

2、用句子形式过渡。在论述的层次与段落之间,用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转换,如同一句式、同义句式、相近句式、相反句式等,或用连接内容的句子,放在段末或段首,起穿针引线、勾连前后文的作用。以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本文首段沉痛追述马克思的逝世,2段开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提出悼词的中心论点,3段紧承中心论点写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4段开头“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写第二个发现,5段开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写马克思各个领域都有深广研究和独到发现。6段开头“他作为科学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以上几段从马克思对科学理论的贡献和认识角度“论述了他的逝世对历史科学是不可估量的损失”,7段用“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过渡,强调他的革命理论来源于革命实践,8段开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从反面鲜明衬托了马克思的伟大成就。9段采用悼文常用的格式收束全文:“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将永垂不朽。”全文既根据逻辑事理,组织安排材料,又使用大量过渡性句子,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前后连贯,步步深入,结构十分严谨。

3、用段落过渡。这种方法记叙文说明文中使用比较普遍,议论文中例证转换,跳跃性较大的段落间,也应该使用段落过渡。这种过渡段一般都不长,有的仅是一个句子。有的文章中心论点独立成段,醒目突出,紧密联系上下文。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先用第4段批判“送去主义”,接着另起一段说:“我在这里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是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此过渡段先总结上文,结束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这样,上下文的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

平时,我们看到的木器是用楔子和胶水把各个“零件”搭配粘接起来的,严丝合缝,构成整体;我们使用的衣服是由多块布料缝制而成,不用针线,就做不成衣服,粗针疏线,衣物就不会结实,写文章也是如此,需要过渡衔接,议论文也不例外。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