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高考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已不会太为难考生。换言之,写什么对考生来说问题不大,怎样写是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平常需要学习和积累的。本文我们谈谈作文腔调与情怀这两个方面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腔调——吸引阅卷老师的磁场
阿来谈创作时说:“法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说,我们要找到讲故事的腔调,我觉得‘腔调’这个词她说得特别好。讲述每一个故事都需要独特的腔调,用我们自己的话说,每一个小说都需要有作者自己独特的形式。” “在作品中用字也很重要。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情感。我们在写作中用什么样的字,挑选都是很讲究的。高兴的时候挑选那些发音响亮的字,悲伤的时候挑选那些发音沉闷的字,平声字响亮一些,悦耳一些,仄声字喑哑一些,低沉一些。”我们可以套用一下他的话,高考作文是需要“腔调”的,是要讲究遣词造句的。
2014浙江满分作文《推开门 走下去》开头以诗的韵味表述:
我踏着达达的马蹄声,从江南无数个春天里走来,风雨兼程,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学。
这个开头化用郑愁予名诗《错误》的意象和意境来引出自己的观点,文字纯净利落,格调清新轻灵。
让我们再来看看2014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我的路,我的门》的开头。
看到这个题,我有一种莫名的近乎落泪的感动。
禁锢已久的已逝的和我憧憬的闪着光的日子不知从哪里涌出来,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欣喜又不知所措。
这两篇文章开篇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腔调。第一篇是诗意的腔调,第二篇是让人兴奋与沉着的腔调。“一种莫名的近乎落泪的感动”是深沉的情感,“日子不知从哪里涌出来”是热烈的情感,“既熟悉又陌生,既欣喜又不知所措”是莫名感动的具体的体现。
《我的路,我的门》作者陈越接受采访说,“要炼就一杆‘毫端蕴秀’之笔,大量的阅读积累是不可或缺的。名家的和草根的都要读些,有时会有些特别的收获。” 她说得这个“秀”,就包涵着腔调——语言的韵味。
请看 201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遗失的童真当》的开头。
暮霭沉沉之时,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之时,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渐行渐远,消逝不见。
有人对这段话作了这样的评论:排比开篇,长短相间构成整句,节奏起伏有气势——会构思;前2句化用古诗词入文,隐晦而有诗意,后一句语意明晰;三个“被”字精当,大胜主动句,直逼“遗失”之因;末句承前三句顺势立论,呼应标题,揭示中心。排比加对比加比喻,于是文章有文采。
在我看来,这段文字之所以吸引读者,是因为作者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和引用课本学到过的诗句,构建了一个富有韵味的腔调。整散结合的句子,有节奏感,给人从容之态。特别的腔调,把读者带入了舒适的阅读氛围。这样的开头就叫引人入胜。
腔调的打造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浙江省2009年满分作文《绿叶·情意》)
这段文字也是开头的,与2013满分作文《遗失的童真当》的开头是不是很相似?句式上是很相似的,都用了长长的状语,给人有种舒缓的柔美的腔调。
下面文字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没有味道的白开水腔调。
出生于同一个世界,我们了解着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同一个环境。但是每个人是共性的同时也是个性的。形形色色的事情,构建了我们独特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而正是这点的不和谐,却如同涟漪在平静的湖中赛开,形成了我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同一事件的不同选择。(广东2013《人生观与人生》)得分24分)
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权,都是为自己的须(需)要而选择,每个人心理都不同,也不是同一阶级的人心理方面都是同样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广东2013《尊重别人的选择》,得分29分)
文章是要追求美的,语言美应该是首位。语言美了,文章的腔调美了,读者——阅卷老师才会心生喜爱之情,才会慷慨给分。
情怀:感动判官给出高分的法宝
白居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晓人心者,莫先乎理”。语文教学老前辈于漪曾说,“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可失缺的。这个精神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真情实感。”
悲悯情怀能让文章发出沁人心脾的醇香。浙江省2009年满分作文《绿叶·情意》有这样两段文字: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 “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这些文字,字里行间透着对爷爷的关怀之情。爷爷失去伴侣,离开故土,是一个弱者,“我”体察到了这个弱者的许多细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流露着关切之情。
文字的力量来自人的思想和感情,文章不应当是无情物,尤其是中学生的习作,能否以真情实感传达情理体验与认识的深处,能否打动读者,能否使读者产生共鸣,往往是成败的关键。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上海市2008年满分作文《他们》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更可贵的是,该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文章最后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这是一种优越人对弱势者的悲悯之情,更是一种宽厚的情怀。考生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情与认识感悟,应该是真实的、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
悲悯情怀还能理上胜人一筹。请看广东满分作文《这是常识,你知道吗?》
当我把思绪拉回书中时,“咳……!呸!”那大叔一口痰吐在树根上。而此时两个学生路过目睹这一幕,其中一个脸露恶心状,另一个更过分,马上冲着大叔叫道:“喂!你脏不脏啊?痰里有细菌会传染疾病的。别乱吐痰,这是常识,你知道么?大叔被他这一喝,有点手足无措都不知说什么,而我对这两个学生则有一股无名的愤怒。而这时有一学生冲过来挡在大叔面前,冲着那两学生叫道:“你们要干什么?”那两学生丢下了一句“乡巴佬!”便走了。
而那名冲过来的学生对着大叔说:“爸,我办完了,你回去吧!”声音有些颤抖,我想他明白了他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大叔笑着走了,而他儿子也离开了。
只有我一人,回想刚才一幕。“这是常识,你知道么?”这句话回荡在耳边。我想对那两位学生说:“一个生于农村没机会受教育的农民,他的行为受他文化所制,没办法要求他符合你们的要求。生活中一些常识他或许不知道,但是人生中有一条常识是尊重他人。这也是常识,你们知道么?”
出身农村的同学的爸爸,随地吐痰是自是缺理。作者出于对他的同情,让他用另一种常识回敬了以常识教训人的城里学生。这样一来,使文章巧妙地二次扣上主题,极具说理力。
悲悯是一种看取人生的态度,是一种立足的制高点,悲悯是一种精神品格,悲悯是一种情怀气质。悲悯是一个古老的文学命题,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让悲悯之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让悲悯之河在我们笔底流淌吧!
(作者:浙江省慈溪市慈中书院 蒋云忠 原文地址:http://jyz19651019.blog.163.com/blog/static/1166308952014113081315555/)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