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苍烟踏破
姓名:姬潇依
学校:辽宁省大连市24中
指导老师:王丹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把苍烟踏破
那是一个大师的时代,知识之光照亮黑暗迷途,学术之风吹散蒙昧迷障。静默鸿蒙,蔡元培先生的一句“思想自由”今犹铿锵在耳;参透尘世,胡适新文化的呐喊摇撼天地。如今的社会,利益与无知如同叠嶂苍烟,唯有拨云见日,踏破如许苍烟,才能还学术清净,还学问单纯。
从前,德之教化如清流荡涤灵魂,犹记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有言:“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蔡元培先生以“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德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人格之高尚,德育之先锋,大师提供着学术坐标,更树立了风骨之碑。
如今,德却退化成那华丽飞檐上最不起眼的笔画。从何时开始,次道德变得理所当然?伪道德变得肆虐猖狂?狷介之人纵然力挽狂澜,却无法在社会的一潭死水中激起波浪。德的教化,一点点被唯利是图的观念蚕食鲸吞。这其中,网络之力不可忽视。网络媒体宣扬着伟大的美德,却只会收到子贡赎人的负面效果。郭明义、陈树菊固然值得尊敬,但普通人的道德之举同样值得称颂。对于不可为的道德过分赞颂,网络无形之中提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将其升至无人匹及的高度。当道德不再是行为准则,而变得曲高和寡,全社会都会消极避让,又谈何川流、敦化?唯有踏破眼前对德的畸形视角,一个大国方能精神富有。
从前,责之宣扬浸染学术气息。黄炎培先生有言:“利居众后,责在人先。”他道尽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做人之法。蔡元培先生亦是奉命于危难之间,先义后利,承担起一校之长的重任。也正是蔡先生奉行着责任,学术之风才吹遍大江南北,学问之术才传至东西。
如今,责在利的面前变得无足轻重。古人有言:“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可是这种道德理想已然消逝,随之而来的是冰封的社会奉献精神、烈炙的人际交往关系。归真堂放弃生命责任,在熊胆之利面前颔首,这难道不是利之戕害吗?媒体鼓吹着社会责任感,然而唯利是图的物质环境又如何不会导致唯利是图的精神底色?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足可见得物化资本对国民的诱惑力,在精神逐渐丧失的社会,责任才是王道。物质追求,便是那封在眼前的袅袅炊烟,不,是滚滚浓烟,荼毒着人们的身心。这道烟屏,已然挡住了无数人,他们迷失在自我构筑的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而责任,则是如注的雨水,洗刷整个世界,冲走物欲之烟。从利在人先向利居众后的转化,是公民意识的觉醒;从责居众后向责在人先的变革,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重生。
从前,真乃学术之要义。蔡元培先生一句“兼容并包”开启了追求真理的大门,开学术之风气,领万古之先锋。古人夜观星象,欲从星座递嬗中找寻自然的真理;近人纳古今东西之精粹,亦想从中找出社会的真理。做学问,正如朱光潜先生之言,要用出世之精神。何谓出世?寻真理也。
如今,真知成为名誉的附庸,成为虚伪的阶下囚。《大学》之中所谓先“格物致知”获得真理,才能“修身齐家治国”,终能“平天下”。犹记前一阵子的方韩之战,一方坚定不移地紧握证据,一方竭力捍卫清白之名。然而方舟子的真理之辩终于抵住了流言,亦开启了信息时代的新一轮真理大讨论。如今的媒体亦是走向浮夸,抛却真理。断章取义,散布谣言,借助网络之力蒙蔽大众之眼。这置真理于何处?耸人听闻的内容不过是赚人眼球的噱头,夸张尖锐的语言也不堪一击。名誉、声望不过是过眼云烟,真理却是脚下顽石,经得起千锤百炼。
不如把学问比作沙滩上的一次漫步吧。海是钢蓝的凉,日是萤红的温,沙是亮白的软。你听着涛声,在沙滩上画下思绪,一浪倾覆;你望着远方,在风中喊出内心的愁怨,又一浪吞噬。篝火的烟尘弥漫,眼前如雪中观鹤的一片白,倏忽间前路迷散,不见天日。向前走,还是留?篝火中芳香的烧烤蕴在烟中诱惑着你,然而前路的风景尚未领悟。贝壳划破了脚,浓烟呛出眼泪,可是苍烟之后,竟是最美的日落。云谲波诡,气象万千,红日炼金,天海一色。
踏破苍烟,追寻大师的足迹,在那峥嵘岁月中重温元培的胸襟、适之的眼光;踏破苍烟,更是对现代社会种种诟病的真知灼见,认清本质从而坚守理想。
在当今社会,若想内圣而外王,须得拨云见日,于内心不为外物所动,于外在不因主观而枉。这个世界烟雾重重,如攀高山,但只有不断地踏破苍烟,才有可能达到顶峰。
苍烟踏破,方可避“削足适履”“饮鸩止渴”,立天地之心,化万物于无形,用德行引领行动,用责任树立人格,用真理指导风尚。
心如明镜台,又惮苍烟于何处?
点评:在“题目一”中选择蔡元培、胡适为关键词进行写作,对一个高中生而言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毕竟如今的很多高中生对这两位大师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韩寒、郭敬明,甚至史蒂夫•乔布斯。与此同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一篇文章写起来也是会异常吃力的。然而本文作者却给了所有评委一个惊喜,不但对两位大师的思想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起来举重若轻,名言警句更是信手拈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忘观照现实,“归真堂”事件、“方韩之争”等在增强文章现实针对性的同时,也将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与深入思考很好地融入了文中,为文章在厚重的文化氛围中增添了思辨的深度与广度。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观点不够严谨,例如第三段对“网络之力”的论述就稍显绝对。(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