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过程呈现: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看作对比: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不看作对比: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从枫叶荷花角度
看作对比:
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不看作对比:
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 ,可以推出:
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
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第四种
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没有冲突反作用
可以立意:
立意10: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
判断立意对否关键是看能否基于三者之间关系(露珠在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来立意,抓住了就切合,未抓住,就偏离。立意上的主要问题:
1.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仅从诗句里摘取“露珠”“红红的枫叶”“苍白的荷花”这些意象,或歌颂像露珠般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或谈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话题,或赞扬枫叶经霜更显品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或谈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2.得出的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的联系,仅凭主观臆断,生硬地套上材料:如由露珠衬出枫叶、荷花的美,进而赞颂露珠的奉献精神;由露珠在枫叶上、在荷花上,推测露珠一会在枫叶一会在荷花上,进而想到人们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由露珠停与枫叶、露珠与荷花,推理出不同的事物相结合,会有不同的意境、感受等等……
3.立意自相矛盾。对露珠的看法不鲜明,如先说露珠晶莹透明,所以才能呈现各种光彩,后面又说做人不要像露珠这样随着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情形。
4.不能理解这是一首哲理诗,没有提炼观点。如:写自己散步发现露珠在枫叶上如何如何,在莲花上如何如何,在小草上如何如何;或编写一个故事,主人公就叫“露珠”,而故事与材料全然无关。
5.生搬硬套曾经写过的观点。如:和谐,创新,美,平凡,奉献等。
立意要注意什么:
1、一定要真正全面理解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核心
读懂材料的以下方面:
(1)人: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2)物:哪些物,重要的物,次要的物
(3)事:主要事件,起因、经过、发展、结果
(4)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5)中心:想反映的中心是什么
(6)作者的议论:看作者的议论提示,看材料有无倾向性
2、立意时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但不可断章取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不等于“一个字一个词”。
3、注意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话题的范围”,材料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及材料的含义”,两者差别相当大。
二、表达上的主要问题:
1.
不善于处理命题人提供的材料。命题者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那么行文应该紧紧围绕此来写作。阅卷时发现许多同学撇开材料,一上来就提出如“和谐,创新,美,平凡”等立意,行文时也不提及材料,更不用说在结尾时点题、扣题了,结果导致完全偏离题意。
2. 不善于分析。罗列事例,所列举的事例之间没有相应的过渡语句,“材料+观点”现象严重。列举的事例不典型,常常是张三、李四、某某人、我自己。引述事例方法不当,叙述过于详尽。
3. 套作严重。一种情形:很多文章几乎是以前高考作文“位置与价值”“乌鸦与老鹰”“材与非材”的翻版。第二种情形:大量使用半成品段落。有的学生背了很多万能开头,万能结尾,作文时直接往上搬用,而且这些开头结尾与文章主题毫无关系。故而本次出现了很多开头结尾完全一样的作文。第三种情形:对例子的使用从模式到语言惊人地相似。甚至有的同学的文章全部由“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构成。
4. 文体选择上偏向了议论文,记叙文极少。
5. 总体书写不够工整,书写潦草,字迹难辨。错别字比较严重。
6. 没有完卷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作文备考建议
1.加强思维的训练。后期可精选一些材料让学生思考,要求能深入分析材料的思维走向,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分析具体问题。
2.各种材料要全面训练:包括寓言材料、现实材料、哲理性诗歌名言等。
3.研究怎样审题、怎样引出观点、怎样评材料、怎样广泛展开议论等。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