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意法之二:反正法
我们鼓励学生正面表达思想,但也不反对用求异思维反弹琵琶,反面立意,即我们主张“以正为主,以反附之”的方法。
但反面立意要注意的是,不能为反求反,必须注意话题本身的合理性和辨证性。
比如就话题“关心”而写的满分作文《这个名字最贱》,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亲朋好友给一个百日小孩取小名的情景:爸爸认为“名字越贱越好”,于是大姨为他取名“野草”,舅舅取名为“狗儿”。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突然听到一个清脆的响声,原来,躺在小黑屋里病床上的爷爷——脏兮兮的,瘦瘦的,热天还盖着被子——想喝水,由于身体虚弱,一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对围过来的家人,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口里吐出了几句话:“我看,就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
这位考生从反面落笔,对比鲜明地点出了大家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上某些人漠视老人的不良现象。
反正法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从众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思考,提出与正面或常见观点完全不同的观点。
从一种事物想到和它相反的事物,从一种条件想到相反的条件,从一种可能想到相反的可能,从结果想到原因,从而提炼出新主题。
如“班门弄斧”可翻新出弄斧就要到班门,以便及时得到行家的批评和指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说能找米为炊者方为“巧妇”,重在强调方法创新和探求;“知足者常乐”可写成“知足者不常乐”“不知足者常乐”;对于“蚕”,传统赞颂它无私的一面,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我们可另得新意:它也有自我束缚的一面——“作茧自缚”。
需要注意的是,反面切入得出的见解往往不是“常理”,因而不能广泛应用于所有命题。
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滴石穿”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比喻只要不断努力,事情就能成功。以《“水滴石穿”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有一位同学却反其道而行之,说水滴石穿不可取,为什么呢?他如此分析:水要滴穿石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浪费时间;要滴穿石头不一定要用水,可以用电钻、炸药,可见滴水穿石方式落后;一滴水要穿石头,效率不高;由此可见,滴水穿石不可取。
这种分析只是抓住字面的意思,忽略了成语蕴含的深刻含义。按这种分析,我们很多的成语、寓言、歇后语等等就毫无道理了。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写文章要有新意,要敢于表达意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三、立意法之三:点面法(化大为小)
点指局部,面指整体。有些范围很大的话题,可以采用“缩小范围,以点写面”的方法。
如2002年上海卷《面对大海》这个大范围的话题,有考生就缩小为大海那边的台湾,文章通过看中国地图入手,巧妙地引出了台湾问题,想“越过这片海”,表达了众心盼归的愿望。也有同学缩小为大海中的一滴水,表达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价值的主题。
又如上海1995年的《父辈》,可缩小为写父辈中的一个人、一件事,或者几个人、几件事,像“我的父亲”之类,来状写他们的精神风貌,为一代人立传。
有一则材料的话题是“人和工具”,如果不缩小范围,就会大而无当,空洞贫乏,可以缩小为“我和电脑”,写学习电脑、运用电脑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趣事,来说明工具只能被人合理利用才有价值,人不能自己堕落为工具的道理。
“化大为小”:把宽泛的话题转换成若干个“小话题”,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去写。
比如:“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话题。“精神家园”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是伦理道德、文明修养,也可以是亲情友情、文学艺术等等,如果没有化大为小的意识,很容易泛泛而谈守住精神家园的重要性,缺少具体深刻的内容。
如果我们从小处入手,就可以把话题切割成:守住善良,守住正直,守住尊严,守住诚信,守住孝心,为了崇高理想甘守清贫等美好的品德,写作时只要选取其中一个方面,谈深谈透即可。
(2008年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全国卷Ⅰ(河南、陕西、山西等用)的作文题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思路,属典型的新材料作文。试题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
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尽可能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比如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角度入题,可联系总书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题词、温总理“多难兴邦”的题词拓展文思,或者集中写“总理语录:直抵人心的感动”;
比如把立意放在“爱心”上,用人间之爱、人性之爱、人情之爱诠释抗震救灾中的奉献、付出乃至牺牲(可拟题“废墟中彰显人性的光辉”);
再如专论“举国哀悼”的价值与意义——教诲我们的是关乎生命的真理和世界的智慧,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内涵,以及我们每个具体的人与人性的关系。
(2008年上海卷)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题目评析:不能忽略材料所给的“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言外之意是要求我们平时多关注别人,这里所说的“别人”其实就是“他们”。这里的关注有两层意思:一是关心,二是重视注意。这样,作文的主题就应该落在帮助别人上。行文可以从现实社会中人们过多地追求自我入手,对“以我为中心”的观点进行彻底的否定,高举“我为人人”的大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爱奉献给那些需要关心的人,通过正反对比,达到弘扬社会正气的目的。
“他们”文题本身意味着引导考生学会关注他人,把视线转向“他们”,从而避开自我这个“小我”。并学会采用取景的多元视野和提炼感点的多元主题去关注社会,表现人物。
“他们”可以是当今的城里人、乡下人,也可以是历史记载中的古代百姓、文人骚客。
考生可以不拘一格,确立主题思想和立意要点。
如可以用喜爱、赞美的笔调去褒扬“他们”的崇高人格和坚强的信念,以及不屈的精神品格;可以用同情或怜悯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等,思考他们的命运、处境,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办法;也可以站在批判的角度,用厌恶、批评的贬义情感,写“他们”的庸俗与琐鄙的生活,或对在道德底线上徘徊的危险事实与行为进行分析等。
但是,不管是褒扬、贬抑,还是站在不褒不贬的立场上,都不得简单地去对生活进行拍照、翻版或复制,一定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挖掘出生活中蕴藏的哲理,品味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品味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人情的美好。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