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慈善
东莞高级中学 姚端端
古语有云: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乐善好施、慷慨解囊的人们。材料中的富翁就是这样的典范。白手起家成为富翁能够饮水思源、回馈社会,此举本就应得到褒扬。我们的社会欢迎也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只是,曾几何时,“慈善”、“捐款”已成为尴尬的字眼。很多人在捐助之前顾虑重重,捐助之后忧心忡忡,时常又义愤填膺,忍不住针砭时弊、口诛笔伐。这样的矛盾和难堪其实也可以理解。譬如郭美美之流总是时不时粉墨登场,演出滑稽的丑剧污染民众的眼睛、打击民众的信心和积极性。总是有人痛心疾首地质疑:我们的血汗钱到哪里去了?
诚然,红十字会让我们失望了,郭美美让我们愤怒了,但我们也要看到很多人在继续思考着并努力。如成龙一直在被骂却一直在做慈善,荣登胡润慈善排行榜前茅的杨澜一直在被质疑也一直在继续做慈善。我们与其花时间去纠结要不要捐助,不如冷静想想该怎么捐助,如何让善举更有价值和意义。
因噎废食实不可取,固守窠臼也不符潮流,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讲究方法。
首先,慈善体现的是为善者真诚的心,是乐于助人、回馈社会的表现。捐钱是一种常见也是有效的方法,但慈善不仅仅是捐钱,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比如说为需要帮助的人创造、提供就业机会或者学习的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笔可观的钱或许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但是一门技术或者一种能力能让人受益终生。这个方法也可以避免有些人依赖慈善者的钱财而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
做慈善更要懂得对被资助者的尊重。富人们想戴顶慈善家的帽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说明他们在追求积极向上的东西。而有些人说自己做慈善是为了自己开心。这样的说法也不够合适。自己开心的前提是尊重了被捐助的人。这需要因人而异、沟通交流,而不是“呼尔而与之”。比如有些学校资助贫困生不公开贫困生的姓名,而是通过班主任悄悄地提供金钱帮助。这样的做法就考虑了学生的自尊,维护了他们的面子,让他们能更自信更开心地学习。
为善者要注意方法,而整个社会更需要一种慈善的文化氛围。据笔者观察,中国人似乎认为做慈善不要公开姓名,而是“偷偷摸摸”更显真诚。其实,是否真诚不在于是否公开。而公开甚至高调或许能给更多的人榜样的力量,形成一种风气。比如陈光标捐了很多钱却被很多人骂,原因就是他太高调。但是他的高调不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他的慈善,大家不也承认他确实做了实在的有意义的善举吗!高调慈善又何妨!
在今天的中国,慈善不应该仅仅是一种自觉自发的以高尚为名的行为,它更需要监督的机构和规范合理而专业的管理运行机制。如果能做到这样,或许就不会有“要不要捐钱”“捐的前哪里去了”此类讨论,也许也不会有香港议会对内地地震灾区捐款引起港民反对的事情了。
作为慈善家,你的真诚帮助可能让人欣然盼望,可能引人思考如何回报,也可能有施舍的误会而遭到拒绝。智者不会被流言和误会打倒而放弃慈善之举,更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践踏他人的尊严,慈善不是炫富更不是施舍。被帮助的人也不能带着依赖、坐享其成的心理,而应该想着如何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关于“慈善”的热议恐怕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吧?希望“慈善”不仅仅是一个尴尬的词如此这般被讨论被争议!
(55分)
善与爱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陈曙兵
耶和华说,凡是顺应我心意的事情,都是善的;凡是违背我心意的事情,都是恶的。
做善事很简单,只要不违背我们的善心,所做的皆是善事。富豪立业之后,因为感恩,因为自己的善心,回馈社会,这便是善。比尔盖茨、洛克菲勒或与汶川雅安灾难捐助的人们等等,太多太多的人们都能做善事,都会做善事。
但是,善事,一定是爱的体现吗?
古人云:不食嗟来之食。何谓嗟来之食,我想着嗟来之食,未必一定是扔过来的,也有可能是某个人款款落落送上的太牢之具。但,为何某些人也认为这些是嗟来之食,那是因为,这份珍馐美味中并没有爱,或者说,我们没有办法感受到这份美食的爱。
《悲惨世界》中,雨果就在讨论善与爱的微妙关系。当主教把桌上的一对银烛台一并送给被当作偷盗犯抓回来的冉·阿让,那是善与爱的融合;沙威执着于维护正义的道路上,那是善的,但他并没有爱,最终他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于是只能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道理就是,爱,就要给予人最高贵的肯定。无论何时,不要否认人的高贵,这便是爱;善事并不一定是在爱人,爱人一定是一件善事。
这也不难理解了,为何面对富豪的捐款,众人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些都是取决于富豪是否爱人。
欣然接受者,要么是生活所迫,要么是麻木不已(不管对方的爱);立言报恩者,已经感受到对方的爱;断然拒绝者,极有可能是有着古人“不是嗟来之食”的心态,对方没有给我爱,我要坚守人的高贵。
大爱无言无形,泰戈尔说,小理有相,大理无形。真正的爱,并不需我们极力渲染或高调彰示。用物质来显示爱,毕竟显得过于肤浅以及浮躁。
反思一下,我们在做善行时,更多的是想着自己无愧于心(或想要获得尊崇),还是真的出自于纯粹的爱。如果是前者,那这样的善行不要也罢,如果是后者,即使看起来并非是善行,但也是功德一件。日本小说《一碗阳春面》中的老板夫妇暗中帮助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他们所做的也并非很大的善行,毕竟,那家人吃阳春面也是要付钱的,但是这已经远远超越了善行本身,因为他们给予那家人爱——尊重。
当年唐三藏去天竺去取大乘宝经,佛祖暗示三藏要用自己的紫金钵盂和紫金袈裟来换取那些佛经。这意味深长:爱并不一定需要善行。有爱的行都是善行。行善的人们啊,你们参悟到了吗?
(53分)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