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写作领航

“丁锦昊到此一游”作文素材及评论荟萃

http://www.19mini.cn   2013-05-27 来源:迷你语文网整理 作者:网络综合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5月24日晚上11点多,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 “丁锦昊到此一游”几个字,“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原本是普通网民的一张普通旅行照片,没想到却在网上瞬间掀起轩然大波:还是学生的“丁锦昊”被愤怒的网民人肉出来;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于2000年到敦煌“考察”的旧事也被重新翻出来;曾经在故宫铁缸上的“梁齐齐”也成了口诛笔伐的证据。

 

 

“到此一游”令谁蒙羞

新华网

一位名叫“丁锦昊”的中国游客在埃及千年神庙的浮雕上划写“到此一游”,这条微博,直到昨晚仍在网络上疯传。据“微言”考证,这位丁某某竟然是毕业于南京某小学的少年,这实在让南京人有一种心堵的感觉。另外,既然是少年,出行很可能有大人跟着,请问:随行的大人有没有发现并制止?

 

以前,听人说咱们中国游客素质不高,还真有过抱不平的念头,可是,当刷到这条微博时,犹如骨鲠在喉,忍不住“到此一说”。

 

骑美国华尔街铜牛“合照”,在法国卢浮宫里大声喧哗,光着膀子在伦敦大街上走,过马路时闯红灯,随地吐痰,等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一次又一次让国门外的中国游客形象“尴尬”。而这些尴尬,让来自文明古国的游客掉了文明的“身价”。失礼于外人的个体行为,最终无疑失去的是中国人整体素质的“分量”。难怪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不久呼吁到国外的中国游客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看来,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既不是可以小觑的问题,也不是可以慢慢来解决的问题。

 

有的富起来的国人,不差钱,但差的是文明,缺的是素质,而素质不提高,花钱再豪爽也赢不了别人的尊重。这一点,又何止是出国旅游呢。真的希望“丁锦昊”以及随他而行、陪他成长的大人们能够反思自省。

 

 

“丁锦昊到此一游”是造祖先的孽

汪忧草

 

“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许多网友对此均表示气愤,大呼“丁锦昊,你要火了”。曾带队赴埃及多次的资深导游张先生表示,毁坏和私藏文物出入境已经触犯了当地法律,一旦被发现且情节严重,可能要坐牢。(5月25日央视)

 

几天前,汪洋副总理大声呼吁到国外的中国游客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引起网民热议。因为,游客的所作所为不只是牵涉到他们个人,还牵涉到中国的国家形象,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就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因此,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举动,也自然给中国国家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

 

就在短短十多年前,中国游客还很少走出亚洲。如今,中国却成了全球旅游业最重要的市场。中国游客在2012年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海外消费最多的游客,消费额高达1020亿美元。国家也有意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这也对中国游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但这位据称是南京中学生的“丁锦昊”,居然把“到此一游”题到了几千年前的古文物上,不但损坏了这份古文物,也在世人面前暴露了一部分中国人不修公德、不讲文明的德性,从而也就给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据说埃及卢克索神庙里的浮雕有3500年历史,这位游客居然在上面乱画一番,无疑也就成了一个有伤大雅的国际玩笑,让中国国家形象跟着受伤的中国。

 

这些年,我们已经见识了国人在国外随地吐痰,网民嘲弄这些人“丢人丢到国外去了”;我们也见识了国人在外国飞往中国的飞机上群殴,有网民因而嘲笑他们“丢人丢到天上去了”;如今,我们又见识了国人把“到此一游”题到了几千年前的珍贵历史文物上,可以说是“丢人丢到祖先那里去了”,是造祖先的孽的错误做法。

 

对于这种“造孽”的错误做法,国家有关部门不能听之任之。一是,国内文物部门有义务对这件埃及文物的修复工作提供帮助;二是,国家旅游部门要加大对旅行社导游的规范作业,尽量杜绝这种不文明行为;三是,国家教育部门与文宣部门也需要有所作为,从教育与宣传上给游客们多上几堂公德课。

 

 

粗暴也是一种“到此一游”

 

绝大部分国人还没到过埃及,“丁锦昊”已经在卢克索3000年神庙的浮雕上,刻上了“到此一游”的印迹。这位被“人肉”出身世背景的99后,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歪歪斜斜的炫游之刻,已经触犯了众怒。在他不以为然地回应了一句“写几个字怎么了”之后,有人扒出了这个孩子的家境细节,连他曾经就读的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官方网站,也被人黑了。进入网站,赫然跳出这样一个窗口——丁锦昊到此一游。

 

丁锦昊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埃及3000年文明史的浮雕上,自尊的网民决计要把“到此一游”四个字,刻到丁锦昊和他父母的心上。人们把丁锦昊对埃及文明的这次施暴,当成了外扬的家丑,恼羞一怒,以谩骂、人肉等方式,要让丁锦昊和他的家长一起,为此付出代价。

 

教育学家认为,每个未成年身上,都投射着父母亲的影子,投射着成长环境的影子。所以,网民指责孩子的家教出了问题,可谓直指教育的要害。在舆论强大压力下,丁锦昊的父母公开向社会致歉,希望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

 

已经没有一种机会,能够抹去深刻在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的“到此一游”。少年丁锦昊究竟会为自己的这次炫游付出怎样的责任,估计得由埃及的法律来认定。但很多自尊心强烈的网民,依然觉得无地自容。与国内旅游景点到处可见的某某“到此一游”相比,与梁齐齐在故宫铜缸上刻的“到此一游”相比,与十多年前某位有着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在敦煌壁画上大言不惭的“到此一游”相比,把脸丢到埃及的丁锦昊,在许多人眼里,已经伤害的不仅仅是世界的文明,还伤害了5000年文明中华的自尊。

 

没有自尊,便不会真心懂得如何去修养。丁锦昊和他的父母,理应为自己、为孩子的教育,付出应有的代价。但同刻“到此一游”,却为什么引发的社会关注程度不同?我看不仅仅是被毁文物的珍贵程度问题,还包含了民族自尊的情感因素。

 

人们谴责对文物施暴的行为,往往会因为文物受伤害程度不同,而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愤怒,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同样的“到此一游”,因国内国外而持不同程度的态度,则会将对文明的敬重、对法律的敬畏,归到了纯粹的面子问题;丁锦昊的“到此一游”风波,便会容易从文明行为的探讨与指责,误入“脸丢大了”的感情偏执,继而成为一起以暴制暴的不文明事件。

 

民族自尊感,不应因内外而有别。不把国内“到此一游”的炫游丑态当作伤自尊的事,炫游的“咸猪手”就会走到哪伸到哪。人们可以宽容少年丁锦昊,但做父母的不应从中寻求宽容自己。社会舆论,同样不应逮住一个丁锦昊,用更暴的力量,硬在这个未成年人的心上,在这个孩子父母的头上,刺拉拉刻一句“到此一游”来解气去恨。这对法治的伤害、对人类文明的伤害,与丁锦昊刻在埃及神庙浮雕上的“到此一游”一样,甚至更加粗暴。

 

不应用更暴的力量,硬在这个未成年人的心上,刺拉拉刻一句“到此一游”来解气去恨。

 

 

“到此一游”是没有底线的炫丑

半岛都市报

“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许多网友对此均表示气愤,大呼“丁锦昊,你要火了”。曾带队赴埃及多次的资深导游张先生表示 ,这已经触犯了当地法律,一旦被发现且情节严重,可能要坐牢。

 

埃及卢克索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明遗迹。面对这样的文明瑰宝,任何一个尊重历史、敬畏文明的人,无不会战战兢兢、小心备至地呵护。因为只有尊重历史,才会把握未来 ;唯有敬畏文明,才会传承延续文明。贸然刻画“到此一游”,既是对文明的亵渎、对历史的漠视,也会让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物雪上加霜。

 

“到此一游”是国民文明的顽疾,不论是长城,还是故宫文物上,“到此一游”屡见不鲜。如今,“到此一游”居然漂洋过海,到埃及洋洋得意地“呲牙咧嘴”。殊不知,“到此一游”既是个人文明的暗疮,也是毫无底线的炫丑。在一定程度上,“到此一游”其实是国民文明的试纸。在令人叹为观止的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那几个蹩脚的手刻汉字,正嗤笑着某些人的丑陋不堪。无疑,在世界奇观上随意涂抹的“奇观”,已超越了国度,只能让一种古老文明替另一种古老文明汗颜。

 

虽然,我们尚不知道丁锦昊到底是什么人,也无须知道他是什么人,说难听点,“到此一游”的历史渊源,使得丁锦昊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丁锦昊到此一游”的莽撞,一方面与文物保护意识和文明游览教育的缺失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随意污损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相关法律惩戒微不足道,也在无形中纵容了这种行为。

 

面对文明古迹,珍惜文物、敬畏文明,才是最好的、抽象的“到此一游”。要扭转随意刻画的文明顽疾,除了相关的教育宣传及时跟进,法律的制裁也不能若有若无,应和埃及一样,让破坏情节严重者吃牢饭,只对“到此一游”口诛笔伐,终将无济于事。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