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
●我们已经熟悉了太多丁锦昊父母式的道歉。为什么道歉的不是丁锦昊本人?对于一个15岁的中学生来说,他应该知道什么是担当了。——刘少华
●有一种孩子叫丁锦昊,他出身名校;有一种游客叫丁锦昊,他震惊了法老;有一种国民叫丁锦昊,他让我们集体自嘲。请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度来绑架孩子的丁锦昊,也不要用旁观者清的姿态来嘲笑游客的丁锦昊,但需要扪心自问国民的丁锦昊:我自己、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民族,那些精华,那些糟粕,如何自处?——郦波
●我始终相信孩子普遍天性善良,但他们是父母的镜子。 ——魏伟
●在国外写了大家知道羞耻,为什么在国内就不知道羞耻呢。我们应该学会先爱护自己的文物,应该懂得在自己脸上写字也是羞耻。孩子可以原谅,大人应该进步。——俞敏洪
●全国7个丁锦昊,有2个去过埃及!这比例。——鲁拉拉
●先赔偿个1百万再谈原谅,一句对不起就完啦?那杀人犯说句对不起就完事了?——何玉
●貌似现在网上最火的回复,应该是“丁锦昊到此一游”,不妨试试。——索里丽
●不原谅,正好全民教育。这个本来就是中国的现状,你去景点看看,哪个地方没有被刻写字的。——辛加
到此一游
肖畅
新闻背景: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在浮雕上看到中文“丁锦昊到此一游”,他对此十分羞愧,并向导游道歉。此微博引发网友声讨,人肉“题名者”众多。 5月25日,这名孩子及其父母主动给媒体打电话,向埃及、向全国的人们道歉。(5月26日《新京报》)
这个丁锦昊才14岁,刻画“到此一游”,是父母管教失责,当地导游也存在失职问题,该检讨的就检讨,网友声讨、人肉一个孩子,则有些过了。现在,“丁锦昊”竟成百度百科词条,中国公民在国外丑陋现象跟着词条逐一罗列,好似“丁锦昊”已成这类现象代名词。针对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这种方式可不可取?
丢丑到家门外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引人重视。争论的标准也很多元,在国外丢丑,人人大加笞伐,未成年人也要被“人肉”;丢丑到香港,就归罪香港市民鼻孔看人,小题大做,好似内地旅客不被待见。素质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模糊的国民形象,我们面对不同的镜子照着,照出了不一样的自己。(肖畅)
丁锦昊的隐私重要还是道歉重要?
关东客
日前,埃及卢克索千年神庙浮雕上出现“丁锦昊到此一游”引发热议。据了解,事件的主角是南京的一名中学生。孩子的父母表示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国关注此事的人们道歉,同时称孩子也意识到了错误,恳请大家给个机会。(5月26日《现代快报》)
“没有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然而当埃及千年神庙遭遇中国式的“到此一游”,却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对于事件的主角丁锦昊来说,他当然可以因其还是一个孩子而赢得人们的原谅,而且我们一向认为不知者不怪、知错能改善莫大(博客,微博)焉。但我要说的是,丁锦昊父母的道歉究竟能不能代表丁锦昊的道歉?我们给了丁锦昊一个机会,是不是从此就会不再有第二个丁锦昊?
《西游记》里孙悟空和如来佛斗法,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手指上写下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留作记号,还顺便撒了泡尿。这本是小说和电视剧里的情节,可谁想到从此我们出现了数不清的“XXX到此一游”,杜绝不了的随地大小便。从江南到塞北,从国内到国外,“到此一游”的身影随时可见。丁锦昊的“到此一游”因其跨越了国界而备受关注,可国内的“到此一游”又有谁能数得清呢?
我们为什么要“到此一游”?一方面是出于炫耀的心理。我来了,你没来;我来过了,你刚来。所以我比你要强,比你要牛逼。另一方面是规则意识的缺乏。在文物之上乱涂乱画,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应该是被禁止的,可为何我们依然会有那么多的人“到此一游”?说到底,是因为心里根本没有乱涂乱画是不文明的,是违法的,是不对的观念。连规则的意识都没有,又何谈规则呢?埃及千年神庙被“到此一游”当然有其管理不善的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游客的素质。第三点是乱涂乱画的成本太低,或者说根本没有成本。虽然国内规定不允许随便破坏公物,不允许乱涂乱画,可往往也就是罚款了事。这种低成本的处罚对乱涂乱画者是没有什么约束力的。而且很多时候,乱涂乱画者根本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试想一下,如果发现乱涂乱画一次,就需要坐牢,我相信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肯定都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丁锦昊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可随着“丁锦昊到此一游”,这个名字忽然就变得不那么动听了。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字的是一个丁锦昊,可我们炫耀“到此一游”的又何止一个丁锦昊呢?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是丁锦昊那样的中学生,也有可能成为“到此一游”的丁锦昊。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华尔街铜牛、马尔代夫的珊瑚、故宫的大铜缸、万里长城的墙砖,国人一次次跌倒在不文明的旅游路上。
丁锦昊的“到此一游”给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带来了伤害,同时损害的还有中国人的形象。这其实才是我们要求丁锦昊及其父母道歉的真正原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只是看到了丁锦昊父母的道歉,只是从他们的口中听说丁锦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理解中国家长的爱子心切,可面对一个如此之大的错误,难道隐私比错误更重要?作为当事人的丁锦昊即使不能出面道歉,写一封道歉信总该可以吧?“丁锦昊到此一游”是文化之殇,丁锦昊事件的真正意义在于启示国人,“到此一游”真的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我们不能在国外丢中国人的脸,国内同样不能丢。
“到此一游”式习惯不文明何时休?
醉江南
网友“空游无依”发布微博称,在3500年前的古埃及文物上,看到中文题字“丁锦昊到此一游”。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持续关注和讨论。截至发稿,网友“空游无依”的该条微博已被转载了近9万次,评论13000多条。有网友称经过搜索,在埃及浮雕上刻字的人,很可能是来自南京的一名学生。
以前常有媒体曝光中国游客不文明现象,总以为那些都是中国成年人的习惯造成的,如:骑美国华尔街铜牛“合照”,在法国卢浮宫里大声喧哗,光着膀子在伦敦大街上等等。而“丁锦昊到此一游”给公众震撼比以前更强烈,因为丁锦昊是生活在大都市里青少年。按常规思维,如此年纪的孩子们应是最懂礼貌、最守规矩。“丁锦昊到此一游”之习惯性不文明给国人带来的是尴尬,更是脸红。
诚然,丁锦昊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我们不能将习惯性不文明现象的指责堆于孩子身上,但我们更应反思和拷问,是什么原因中国游客屡犯不文明错误?失礼于外人的个体行为,最终无疑失去的是中国人整体素质的“分量”。事实也证明了上述论断,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英、美、日、韩及中国的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时常见诸报端,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形象。此前,在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榜上有名。对此,一网友在网络调查的回帖中写道,作家柏杨说出了“丑陋的中国人”,到了现在却依然如此,“国人”成了粗鲁、不文明的代名词,确实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她写道:“中国公民文明素质不高并不是作为一名游客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要提高的不是游客素质,而是全体国民的素质。”
犹记得,“常州赵根大”五个字,被刻在台湾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一处岩石上,“作者”是某印刷公司总经理,一时间舆论哗然。希望“丁锦昊到此一游”能给国家有关部门再次敲响警钟,加强国民素质刻不容缓。难怪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不久呼吁到国外的中国游客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其实早在2006年前后,国家和社会就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当时,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规范性文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游客的文明程度并未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成正比,不文明的行为在景区、酒店等公共场所仍随处可见。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但却频频失礼于外人面前,令人痛心。中国游客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爱摆阔,爱面子,还有种种陋习不胜枚举。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达140个,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增长20.4%。高速增长的出境游,更提醒我们要注意自身素质和修养。虽然,境外的旅游从业者无法拒绝中国游客,因为中国游客“很有钱”。然而有钱不代表素质,素质不提高,花钱再豪爽也赢不了别人的尊重。
面对“丁锦昊到此一游”,愚以为,该关注的绝非事件本身,而是对国人整体文明素质的思考:这个事件值得全社会反思。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已不是小事了,而是事关国民素质、国民形象了。大家都应从自己做起吧!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