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果是十分
人生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度过:三分是谣不可及的理想,三分是别人口中不争的现实,三分是自己无所畏惧的追求,剩下一分就留给偶尔的忐忑不安或怠慢逃避。
金钱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支出:三分是祝福那些深刻影响过我的人,三分感谢那些视我如宝的人,三分奖励给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品格和爱好,剩下一分留给不经意处的铺张浪费、糊涂斗气或遗忘失窃。
事业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理解:三分是少年时认识的烙印,三分是青年时经验的投影,三分是中年时积蓄的馈赠,剩下一分留给晚年时对生命个体的观照和了悟。
爱情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收藏:三分是望穿秋水的等待,三分是痛不欲生的误会,三分是心心相印的珍惜,剩下一分是偶尔的心猿意马和思想背叛。
家庭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珍惜:三分是父母的宽容,三分是爱人的淑惠,三分是孩子的热闹,剩下一分是自己内心秘不告人的甜蜜。(庄学培)
真水无香
在博物馆里,看见了一方清代的印,刻的是“真水无香”四个字。读过多少名言、格言,都是有智慧的,可是有哪一句比“真水无香”更宁和、透彻、充满清气?那些名言、格言,往往是教人进取、催人奋斗的,是有目标要去争,而“真水无香”却是没有目标,也不争,只是一种境界:自然、平静、清澈、淡漠无痕、空阔无边。这才是大智慧啊。
回来后把这几个字翻来覆去地念,越发觉得深不可测。读一本随笔,里面提到日本古典名著《徒然草》,正听叶田谦好在里面说:追求金钱的人生是多么愚蠢,追求地位和名声同样不智,无意中发现这样的句子:“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这类真人的事迹,谁能知解,谁能传扬?此非隐德守愚,而是本已超乎贤愚得失之境。”原来我想找的,在《徒然草》里等着我呢,真人无所谓聪明,无所谓品德,无所谓建功立业,更无所谓声名远扬,难怪“名”字常和“虚”字相连,叫做了“虚名”,可是“祸”却是“实祸”。
而那些超越了贤愚得失之境的真人,我们是无从得知、无从了解的。盛名、美名如同芳香,藉此我们才能了解一些古代的人中精华,但是那些真正大智大慧、超出尘俗的人,却如同纯净的水,是没有香气的,更不会远近飘扬。除非有福气接触到他们,否则我们永远不知道人可以做到那样的纯洁和一清至骨。 (潘向黎)
大学的力量
一百多年前,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园南墙外是一个贫民窟.治安环境十分不好。于是,校方决定在南墙外修一到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开.可是事与愿违,治安环境变的越来越糟.经过如此反复几次,校方发现“封校”的这种做法根本没有效果.于是他们推倒围墙,长年累月的向社会各界开设免费的课程.这种开放的效果出奇的好,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扬,而且南墙一带很快成为哈佛最活跃和治安最好的地带.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这就是大学的另一种作用。
隐藏的美
平凡的东西,运用得恰当,就会美丽。有一年圣诞节我收到一件不平凡的礼物–一块手镜大小的蓝色塑片,里面嵌着不规则的绿、蓝、褪色云母片,和有些类似鱼儿轮廓的东西。它看起来没有任何用途,也不美丽,我道了谢就把它束之高阁而忘了。
有一天因为需要腾出空间,我拿下了那个盒子,因而再看了上眼我的礼物,我注意到在一端有个钩子,盒底上印着一项说明:挂在向阳的窗口。我走到厨房里,将这件礼物挂在几乎终日有阳光倾泻进来的一扇窗口上。令我大吃一惊的是,霎时五光十色涌进了我的厨房,透过海蓝色椭圆形辉映着,随着阳光的移动,这小小的海底世界由碧绿色转为深蓝色,再转为曙光的紫罗兰色,带着潮汐起伏的无穷魔力与韵味,谁也没想到在我的厨房窗口,挂着这么一块塑片,通往一个陈年隔代、微光闪烁的海底世界。
在圣诞节那天我没有发现那种美,因为我没有能够明白,一件看起来相当平凡的东西,只要恰当地运用它,就会美丽非凡。我的鱼儿一直挂在窗口,它每天提醒我花点时间去发掘人们与礼物隐藏的内在美。 (卢尔斯)
三个小金人
古代印度有一位苏丹要考一考他的一位大臣是否聪明,给这位大臣高矮、大小、胖瘦、色泽全同的三个小金人,叫他辨明三“人”各自特点。这大臣苦思冥想,心无旁顾,也不知所以。叫下边人看,个个搔首语塞。一个青年听说了,自告奋勇来辨认。他凝思片刻,要了三根草棍。他用第一根从小人之耳通入,从口中出来;用第二根通入小人之一耳,从另一耳出来;用第三根通入小人之耳,草棍伸入肚中。然后他说:第一个“人”的“嘴浅”,听到什么便说出去;第二个“人”心不在焉,听了什么这耳进那耳出;第三个“人”深沉,听进什么藏在心中。话音未落,满座为之叫绝。
船鼠
一只船在海上航行,船舱里藏着一只鼠。鼠偷吃船夫的粮食,咬坏船夫的衣物。船夫恨透了鼠,想捉住它,把它仍到海里。鼠有鼠的办法,它使出看家的本领,在船底打洞,它要躲到洞里去,还要把船夫的粮食也搬到洞里藏起来。结果可想而知。这只鼠没有想到,它在船底打洞,不仅毁了船,而且毁了自己。
如果
古代斯巴达人以刻苦、英勇并能言简意赅著称。据说,马其顿国王菲力浦攻击斯巴达城时,传书给被围城中的斯巴达王说:“如果我们攻破你的城,我们就放火把它夷为平地。”而斯巴达王回信只有两个字:“如果”。
小托蒂的悲剧
意大利小男孩托蒂有一只十分奇怪的眼睛。说“十分奇怪”,主要是因为眼科大夫多次会诊得出的结论都相同:从生理上看,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是这只眼睛却是失明的。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何以失明了呢?原来,当小托蒂呱呱坠地时,由于这只眼睛轻度感染,曾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正是这种对常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治疗,对刚刚出生、大脑正处于构建发育关键期的婴儿托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的大脑由于长时间无法从这只眼睛接受任何外界信息,就认为它瞎了,于是原先该为它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也随之“战略转移”了。小托蒂遭遇的不幸并非偶然性的特殊个案。后来,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做了很多类似的实验,发现结果都是一样的,都严格执行着“用进废退”的规则。
幼稚的真理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中,讲了一段很有意味的故事:6岁的伊恩因为另外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机,看不上自己喜欢的节目而非常懊恼,他问妈妈: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好?这话让母亲很难回答,伊恩不知道“少数服从多数”是一条公社会公理。因为人们认为多数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数量法则。
如果一切事物都是由多数人来决定,也许伊恩就不会有那样的追问。问题的关键是还有很多少数人决定一切事物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另一种声音:真理往往在少数人的手里。但有决定权的“少数人”往往要么是有绝对权威的领导者,要么是有绝对思想的哲学家。也许有一天,伊恩获得了权力,他可以命令那三个孩子必须看他喜欢的频道。
这时,问题也许转变成三个孩子的问题:为什么有权人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是的,一个人怎么与一群人抗衡呢?一个人与真理为伴,或许可以无所畏惧,但他要想实现他的真理,还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支撑,这个支撑是什么呢?答案或许是令人沮丧的–权力或金钱。这些直露的思想,怎么能跟伊恩那样的孩子讲清楚呢?所以,伊恩的问题从大人的思想角度回答,是难以有满意的答案的。因为没有纯客观的标准来认定,它必须经过某个人来解释,于是,谁拥有解释权,谁就可以认定标准。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孩子提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问题是真正的心灵问题、哲学问题。而孩子们的问题又往往把真理性问题一丝不挂的揪出来,让大人们很尴尬。大人们往往回避问题,或只分析问题,而孩子们往往因为大人们没有给出答案而沮丧,放弃了对问题的追问。
于是,哲学思想便在这种环境里很快地夭折了。哲学最终成了极少数对问题穷追不舍的人的专利。因为真理性问题常常只在儿童思维中出现,又常常在儿童思维中被消灭。所以,真理总是处在童年。
忠实的狗
七百多年前,威尔士的王子有一条很大的狗,它的名字叫吉尔特,它很勇敢。它经常跟王子一起去打猎。有一天,王子把吉尔特留在家里,让它照看正在小木床里睡觉的年幼的儿子。几小时后,当王子回到家时,吉尔特跑出去迎接他。突然王子看到吉尔特下巴和头上有血迹。“你干了些什么?”王子警觉地问。他冲到房间里,发现小床侧翻在地板上,他儿子的衣服上也有血迹。“你杀了我的儿子!”王子愤怒地喊着,“你这不忠实的狗!”他拔出剑,一下子刺中了那条狗。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婴儿的哭声。王子冲出屋子,看见他的儿子安然无恙地躺在地上,在他儿子的身旁有一只死去的狼,这狼曾试图把这小孩从床上叨走。这时,王子才意识到吉尔特为了救他的儿子而击败了狼。王子跑回屋子,但是已经太晚了,勇敢的吉尔特已经死了。当王子意识到他杀害了他忠实的朋友时,泪水从他脸上滚了下来。他把吉尔特的尸体背到一个山顶并且把它埋葬在那里。每天早上他都要爬上山顶,为的是能在吉尔特的墓旁站几分钟。假如你到威尔士的斯诺登山,你们会告诉你吉尔特被埋葬的地方。它让人们想起一只勇敢而忠实的狗,它也提醒人们在未充分了解事实前不要匆忙下结论。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