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化大为小呢?
(1)细化话题法
构思时,将话题切分为几个小的子话题,然后从中筛选出自己最拿手的去写。如以“变化”为话题构思,我们可将此划分为人、事、物、观念四大类,并再一次将话题范围锁定在具体的人、事、物及具体的场景上。你可以立足于“路”的变迁、“灯”的变化,写出时代的巨大变化;你可以以“昔日野菜无人问,而今野菜待嘉宾”为题折射出时代的巨变;可写“电话进农家”凸显出农村的新变化;可用“老太太扭起秧歌舞”“奶奶们穿红又挂绿”写出老人的新观念新时尚。
(2)添加成分法
这是“大题小作”最常用的方法,几乎所有的大话题都可以适用此方法。具体做法是在话题前、话题后或话题前后,根据自己选材范围的需要添加修饰性的词语,从而使文章选材范围的指向更明确、更集中。
①为动词性的概念添宾语。如以“读”为题目,可以考虑给“读”添加宾语,可以是读“书”、读“报”、读“人”、读“新风”,甚至是读“时代的变迁”和“人事的变幻”。再如作文题“参与”,添加的宾语可以是“劳动”“活动”“社团”等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对象,甚至也可以是距离比较遥远的事物,比如“国家大事”。有一位考生就以中国参与协调朝鲜核危机为主题,写了一篇记叙文,摆脱了传统的视角和范围,也显示了对时政的关注。
②为名词性的概念添加定语。如以“愿景”为题,可以写“我的”愿景,“父亲的”愿景;以“肩膀”为题,可以写“我的”肩膀,“老师的”肩膀。
③为名词性的概念添加主语或谓语。如以“幸福”为话题,可在前面添加“平安是幸福…‘游子思归是幸福…‘知足也是一种幸福”等,可在后面添加“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其实大家都拥有”“幸福,享受生活”等。这些标题,不仅使文章的立意更明确,更集中,也使文章的切入点更小,选材的范围更明晰,便于我们迅速调动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构思成文。
(3)设问构思法
顾名思义,设问构思法就是应用设问对标题进行一番审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以此迅速打开思路,缩小选材范围。如以“理解”为话题,不妨这样发问:什么是理解?彼此间为什么要有理解?你理解别人吗?当别人误会你时,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对“幸福”“责任”等一类的话题,都可以采用此法。这种方法能迅速激活思维,诱发对自己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产生联想及感悟,容易锁定写作的切入点和生发点,并使我们的思维逐渐地深入,写出美文华章来。
(4)具体落实法
①将大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人或事。如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在自然中生活的对象比较宽泛,要实际写作的时候,可以落实为“谁”在自然中“怎样”生活。
②将泛指类的概念落实具体。如“人与路”的话题,可以落实为“谁的”——人生的路、成长的路、成才的路、求学咱勺路、拜师的路、成功的路。
③将代词性的概念落实具体。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可以写成“我想握住(爸爸的/老师的/民工的/鲁迅的/台湾亲人的)手”。以“他们”为题目可以落实为“他们”是谁,“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明确化。
2.小中显大
小题写作时要避免通篇都就物谈物、就事论事,可先从小处落笔,再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在大处显出立意。譬如,可将凡人小事、实物情景同某种情感、哲理、风格、素养、观念联系起来,在小的题材中表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重大严肃的主题。如《肩膀》,可由小小的“肩膀”入笔,写到母亲的、友人的、恋人的肩膀,表现对“肩膀”逐步加深的认识——肩膀是对亲情的牵挂、对友情的寄托、对爱情的相守,进而揭示出“亲情给人以温暖,友情给人以快乐,爱情给人以热情,一切真善美的情感都能给人以幸福和奋进的动力”的大立意。
化大为小也好,小中显大也好,其核心是切口小,开掘深,写出新意,写出深度。
3、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 逆向立意:就是让思想沿着原先思路相反的方向推进,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对“持之以恒“进行逆向思维
•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 不是什么事情和问题都是可以逆向立意的,因为它首先要正确、健康。
• 如:“诚信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这一话题,就不可以逆向立意
4、彰显哲理,发人深思
立意的求深、求新,其实不难。求新就是求异思维;求深,则可定向联系人生哲理主题词展开阐释。
高考作文主题必定会涉及如下范围:人生、社会、精神(心灵)。统而言之,就是要谈人生。
涉及人生意义阐释的5组关键词:生命意志和生命活力;生命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生命的伦理;生命的美感和滋味;生命的尊严和自觉
此方法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论述工具,以此克服“论点+材料”的油水分离。议论文必须讲道理。怎样讲?
因果分析;条件分析;对比分析;人生哲理分析
例四川卷:“熟悉”
人生要勇于突破熟悉的环境,开辟新局。生命意志会敦促我们不断超越生活,创造生命的新境界。生命的空间是开放的,只有敢于突破我们熟悉的旧格局再造新天,生命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生命的价值才可能最大化。
摆脱熟悉的生活,让生命呼吸新的空气,本身就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这个过程可能使你惶恐不安,甚至伤痕累累,但生命价值就此得以建立。如司马迁、王安石、尼采、梵高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生命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熟悉的生活的过程。我们应该在生命成长的历程中,不断进取,不断突破熟悉的领域,向陌生的、未知的领域进发。
从熟悉的生活中出走,突破现实的拘束和自我的局限,它是生命境域的扩大。告别熟悉的生活,就是不满现实而趋近理想
(1)透过现象看本质
纷繁芜杂的事物无不具有各自外部的表象和内在的本质。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有了若干这样的过程,才能达于事物的本质。
这种深刻不是靠引用一两句话或“灵机一动”所能奏效的。例如一名考生写了一篇《拨开感情的迷雾》的思辨说理的文字。该文在反思感情和认知的关系时,在社会、历史、人生的大背景下,“将人的目光投向更深处”,进行了反复的追问和求索,并且时时观照现实,最后得出结论。“让我们跳出心灵的依托和贪欢,用灵魂和良知去判断。每一次打破感情的樊笼,必将带给我们一片绿树一片春天,每一次对感情的反抗,必将给我们带来一股甘泉一丝甘甜。”这个看法是比较深刻的。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