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回放】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近日发的一条微博。将之形容为励志语言的他认为,“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引起人们议论纷纷。
请你根据上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题目解析】
这段材料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焦点话题,其中包涵了大量的信息,解材料的过程就是要把这些信息条分缕析,方便评论时角度的选择。读材料时要重点关注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说话人的身份和听话人的身份,二是言论发表的场合,三是说话者原本的目的,四是对财富与贫穷的评论,五是人们的反应。站在不同视角,可以确定不同的观点。那么这段材料就可以结合教师的身份来立论,根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原则,批评董藩教授只重“授业”,不重“传道”“解惑”;也可以针对成功与幸福的内涵论,辨明“成功”与“幸福”的内涵绝不仅是获得物质财富,而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获得心灵的满足;还可以针对人们的反应论,“议论纷纷”首先是因为社会中这种财富观、成功观的存在非常普遍,其次还因为人们对此已有深入反思的意识。只要站在公共道德、社会公心的立场上,言之成理即可。
写作的难度在于,既然写作角度多,就要注意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外,还要考虑观点的适用范围和针对性,要能够辩证地分析现象,并在论述中回应相反的观点,这样文章才能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批评不正确的财富观时,最好不要无限拔高人们的精神追求,要看到物质财富与精神追求的统一性。在批评教师的不当言论时,最好不要太过绝对化,要能结合话语的语境来谈。
此外,针对现实问题最好也能突出文章的现实感,论述时选用的素材要注意其时代性和典型性。总而言之,理性的分析、辩证的说理、材料的时代感决定了这篇文章的优劣。
【写作例文】
不仅是财富
刘润雨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北师大房地产系的教授董藩的一条微博引出千层浪。虽说每个人的价值观有所不同,但作为房地产这个处在风口浪尖的行业研究专家,堂而皇之地向大众宣传唯利益论的价值观,从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们内心应有的对于成功的评判标准。
作为一位教书育人的师范大学教授,董教授给学生的教诲中竟然只有利益与财富?这些研究生们日后投身商界,他们的价值观中也只有财富二字吗?
物欲纵横、利欲熏心的市场本就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而导师们的忠告却也只有对贫穷的不屑与鄙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市场上存在如此之多的“黑心企业”了。
不止房地产业的恶意炒房,三聚氰胺的奶粉,染色的馒头,含塑化剂的饮料……这些是企业家们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也是道德感被利益驱动所打败的见证。高学历的企业家就应该这样吗?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之后,他们就这样回报社会?董教授倘若教出这样危害大众却身价不菲的学生,他也会欣然赞许吗?
正是由于这种利益高于一切的错误理念,房地产整个行业成了百姓心中臭名昭著的行业。是的,他们善于钱滚钱,也许早已超过了董教授所言的4000万身家,但他们未必是成功的企业家。
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不仅有财富这一个评价标准,更有社会责任感这么一条标准。在汶川地震时,陈光标带着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他从一个小作坊起家成为今日的亿万富翁,仍不忘投身慈善。他以捐资过亿之举成为中国最大的慈善家之一,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财富不应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获得财富之后如何利用这些财富为社会做出贡献,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人的真正追求。遗憾的是,现今社会中,这样的企业家还不够多。
让人欣慰的是,大学生们对于董教授的“唯财富论”的观点大多表示反对,更有人提出“这样的教授不见也罢”的观点。北师大的毕业生孟二冬一毕业便投入新疆援建的支教工作中,另一位毕业生虽不富裕但每年捐款12万元——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人,这种满足感是金钱无法替代的。或许,这样的学生都入不了董教授的“法眼”,但母校北师大却以他们为荣,这才是高学历者应有的觉悟和姿态。贫穷不是耻辱,没有社会责任感才是真正的失败。董教授的一番话确实反映了国内部分高校学生和教授们的价值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鸟为食亡”的。只要看看像钱学森、李四光这样甘愿放弃国外财富的科学家们,我们就会明白,值得追求的东西不仅是金钱这一种!
当然,董教授的这番话或许不过是激励学生的玩笑话,但他选择将其发在微博上——面向大众——的做法却是欠妥的。倘若社会真如他所言形成了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那岂不是乱了套?况且,他自己恐怕也不符合他对于成功的定义吧,4000万的身家对于一个大学教授来说也不是那么简单吧?
引用陈光标先生的一句话:“活在人们尊重中的慈善家,比孤独死在存折上的守财奴光荣、伟大。”希望可以唤醒那些唯利至上的人们的灵魂。
【考场点评】
这篇评论的气势很足,这缘于大量现实材料的引入。这些材料或正或反,都直接指向董教授言论的薄弱之处。现实中多数房地产企业的社会形象不佳,自然与从业者财富观、价值观的扭曲有关。现在董教授此言一出,更是把这一问题的实质揭示了出来。作者抓住了要害,可谓针砭时弊,批驳得畅快淋漓。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