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做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
在摄影界,提起马良的名字,总会招来叫好和叫骂两种不同声音。喜欢他的人,觉得他的摄影作品充满梦幻般的美感,包含着一个个故事;讨厌他的人,则觉得这个人对摄影技巧根本没有什么了解,靠着投机取巧做出一幅幅作品,居然还出名拿 奖了 。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他 成为一个颇有身价的摄影师,他的作品满 世界展览,最贵的一幅拍出过18万元的高价,还拿下过一个又一个国际摄影奖项。
其中一个“投机取巧”的项目是“移动照相馆”。2011年5月底,马良通过个人微博发布了一个想法,希望开车载 着摄影器材和道具,踏遍中国50个城市,给几百个陌生人拍照。照片当场洗出来,一张给拍摄对象,自己也留一张作纪念。
2012年2月17日,马良上路了。来拍照的人各行各业的都有,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除了希望获得“马良风格照”的粉丝外,更多人是为了留一个纪念,或是打扮成心里想成为的那个样子,实现埋藏已久的梦想。从2月到9月,他们走过了中国的3 0多个城市。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 了许多温暖、有善意的作品。
在成为摄 影师前,马良拍电视广告片,属于上海广告圈的导演“一哥”。32岁时,马良突然觉得“梦想”这个词似乎已经悄悄离他而去。“这一行永远是广告商说了算,跟你的创造力一点关系没有。我决定离开这个错误的选择。”于是,他买了台“很烂的数码相机”,开始独立创作。
他坦言自己对摄影技术了解得很少,更不会玩胶片。在马良看来,他的“歪门邪道”并不是一种实验性的挑战,他尽力帮助人们回归旧时的记忆,因为创作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别人看懂,要能感动人”。
【素材运用】
是的,世界已经很残酷,那就不要再用艺术去表现残酷了。马良总是力求那些小照片一定要比现实稍微美好一些。这是一个美工师最浪漫的职责所在,为了比不完美的生活仅仅好那么一丁点儿,值得用最绚烂的形式。穷尽所有力气。
【话题拓展】 心怀美好、温暖自己、为了艺术
二九、做一个不沉默的好人
从绵延多年的熟人社会走进形形色色的陌生人社会,充满陌生人的关系网上,结满了契约失守、不相信陌生人、好人吃亏的“果子”。市场经济在成长,而“好人有好报”的朴素道德观却正在被撕裂。当契约精神没能在陌生人集结的过程中盎然生长,本该薪火相传的社会互信感,便只能在契约、道德失守中灰飞烟灭。这种情境下,人们不仅在交往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社交成本,甚至想做一个好人,也要付出巨大代价。如此境况,不禁让人哀叹:“做一个好人好难。”
好人难做的背后,或许正是普通人难以背负的代价,它不仅来自“很傻很天真”的道德嘲讽,也有“动机不纯”的人格怀疑,更有可能遭遇身体重创、付出血的代价,甚至遭遇“按社会情理推定”的司法判定的无妄之灾。无数成 本层层加码,最终成了压垮骆驼的千钧稻草。学科网
如果你足够细心,也许就会有所意识,当做好人必然付出成本时,人心与道德也必然随之结冰。那么多人对匍匐在地的老者视而不见,那么多人对痛苦呻吟的孩童见死不救,甚至有 孩子欲扶助,多数家长也是横加阻拦。公众道德之所以斯文扫地,正是因为人们心里拨弄着 一把计算成本的算盘。这成本,不仅让好人陷入了过度沉默,也让更多遭遇困境的人,深陷算计泥淖,难以自拔。
这些年来,面对道德困境,人们一次次疾呼“救救 冷漠的自己”,“拯救日渐消失的 恻隐之心”,其实就是因为做好人必须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让每一个试图做好人的人,几乎陷入了过度沉默。马丁•路德•金曾说: “历史在记录这个社会转型期时发现,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好人的过度沉默确实是社会的莫大悲哀,但要让好人都站出来,就必须稀释做好人的成本,消解做好人的风险,给予做好人的勇气。
【素材运用】
对每个人而言,当成本一次次被重提的时候,也不能忘了爱与善的要义。做好人需要付出爱与善,而爱,本就需要担当的勇气。在这样一个陌生人社会,付出爱,做一个好人,尤其是做一个不沉默的好人,多么困难,却又多么重要。
【话题拓展】重拾、良性循环、沉默的大多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