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郑永慧:“信”字当头
著名法国文学翻 译大家、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郑永慧先生,于2012年9月9日清晨逝世,享年94岁。
在很多读者的印象中,郑永慧是一个钟情于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了雨果、巴尔扎克、 福楼拜、梅里美、大仲马、左拉、纪德、乔治桑、莫泊桑等人的作品共计409部,600多万字。
郑先生的译文首先强调一个“信”字,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达”,是否“雅”要视其原文的雅俗程度而论,依此做到“信的雅”或“信的俗”。这是他几十年来恪守的基本原则。
1949年以后,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文学译者当属傅雷,但郑永慧有一次还是因为翻译问题,很不给面子地挑了傅雷译本的诸多错误。有一次他谈到自己译《高龙巴》时,有意识地对傅雷的旧译本进行纠正,又发现傅先生本子中“任意删削”和由于理解错误进而自以为是地做发挥性注解的错误达几十处。“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浅谈翻译的‘信’》,发表在1990年第3期的《世界文学》上,文中从文学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谈到傅译的《高龙巴》,列举了一些例子,批判了傅的译文。”在文章结尾,郑永慧说:“由此可见,翻译要做到绝对的‘信’,是何等困难 。傅雷尚且如此,遑论我辈!在翻译上从来没有捷径,只有多一分谦虚谨慎,才能少一分失误。”
对于郑永慧先生长达半个世纪的翻译工作,余中先评价说:“我曾翻译过梅里美和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但这些东西之前都已经由郑先生翻译过了,所以仔细研究了他的译作,他最大的 特点就是非常忠实于原著。”
【素材运用】
郑教授挑错的工作似乎不很讨好,但他还是坚持做了。因为他认为对傅译的错误“不顾面子或没面子”地进行修正,为的是给读者留下完美的 遗产。正如一句话所说:“塞万提斯所谓真理如油在水中自然浮现。识者 自会分辨是非。”
【话题拓展】原则在上、坚守、使命感
二七、政府微博背后的“80后”
有了网络微博的政府,等于有了“第二 张脸”。从2011年到2012年,“有趣”的政府微博,已经成为中国一代年轻人追捧的流行。政府和老百姓对话的距离,一点点被拉近。
而這背后,活跃着一群“80后”。
赵伊汉第一次开通微博,是2011年1月的最后一天。5个月之后,他被借调到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处,成了官方微博“南京发布”的一名轮岗博主。
在“微博新手”赵伊汉面前,“南京发布”也同 样是刚学步的孩子。2011年4月,它刚刚上线,默默无闻,一年后它的追捧者超过150万。
当时,政府微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這个“脸面”究竟该怎么做?刚接手时,赵伊汉一点概念也没有。但赵伊汉把当时的自己标记 为“二”“另类”,并 且走出了“无知者无畏,什么都敢发”的一步。
上任第一天,他“自作主 张”制作了一个南京美食排名,一下子得到了500多条的转发量。之后的每一条微博的效果,都直接影响到赵伊汉的心情。每隔1分钟,他就要查看一次手机,一页页地看网民回复。熬夜到凌晨3点,只为了导视频传上微博。 学科网
为了改变官方微博一贯正经刻板的形象,“另类” 的赵伊汉自称“小布”,学着女孩口气与粉丝交流。“我从不认为作为政府平台,就该高高在上、爱理不理。”赵伊汉说。
面对“南京发布”几十万受众,赵伊汉很快就喜欢上了這份工作。而在发微博的日子中,他重新发现了這个城市的美。
【素材运用】
赵伊汉一样,活跃在各种关注背后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许多年轻人在“拼爹”时代哀叹自己的无力,却不知有一群同龄人正在亲手一点点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世界。
【话题拓展】微改变、 包容、因为年轻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