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像拍电影一样卖眼镜
2012年6月27日,谷歌公司开发者大会在旧金山隆重召开。大会第一天,会议现场座无虚席,但谷歌副 总裁甘多拉对“谷歌+社交网络”的讲解生硬且无趣。正在全场观众昏昏欲睡之际,突然,谷歌公司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一溜小跑上了主席台。
观众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因为布林的打扮实在太搞笑了。他戴着一幅奇怪的眼镜,右眼前方是一块小型平视显示仪,看起来就像《星际迷航》里的宇航员。
随着布林的上台,主席台上的大屏幕也发生了变化,四个与布林一样戴着奇怪眼镜的人出现在了观众眼前。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四个人都身背降落伞包——他们居然是在一架飞机 的机 舱中。
布林与四人互致了问候,紧接着, 四人竟然打开了飞机舱门,依次跳了下去。布林一按眼镜,现场的大屏幕上立马出现了跳伞人员下落时的实时视角,布林不停地按着眼镜,大屏幕上的情景也不断转换,一会儿是降落伞打开,一会儿是穿过云层,甚至有眼尖的观众还看到了一只飞翔而过的鸟。
此时,会场变得鸦雀无声,大家 全都静静注视着面前的大屏幕,耳边不时传来呼啸而过的风声,仿佛在看一场好莱坞大片。
最后,布林高高举起这一副奇怪的眼镜,微笑着说:“各位女士、先生,这就是我要为大家推荐的第一个奇迹,探索者版谷歌智能眼镜。”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极其成功的推介,整个过程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精雕细琢、创意十足。借助这个充满创意的推介广告,谷歌公司成功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不仅赚 足了用户的眼球,也赚到了大把的美金。
【素材运用】
最好的推介。不过是让观众亲身感觉到物品的优点。单方面的输出与交互式的体验,孰优孰劣,谷歌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话题拓展】 互动时间、感同身受、出奇制胜
二一、校长的耳朵
最近,在一所小学听课时遇到一件事。那节课讨论了小学科学课本上的一道思考题: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哪个先迎来黎明?
孩子们转动地球仪 ,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两三通发言之后,一个穿灰夹克的孩子举手说了一段有些含混的话:“我觉得每一个地方都是先迎来黎明的。(地球)每转到一边的时候,另外一边就不是(向着)太阳了,而另外一边转过来它又变成向着太阳了。它又成了第一个。又转一回后,反方向那边又迎来了。最开始它是第一次,这回也是第一次。每一个都最先迎来黎明。”
这孩子说得很快, 跟绕口令似的。他的“绕 口令”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回应。他刚说完老师就叫了另一个学生回答。
当然,多数学生的答案一致而正确:北京先迎来黎明。
使我感动的事发生在教师们的评课活动中。在同事们称赞和提建议后,上课的老师自评说,学生基本上都懂了,但也还是有个别糊涂的 学生,比如说“每一 个都最先迎来黎明”的那个。学科网
校长就是在这时接话的。
“这个孩子已经超越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说他的发言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发言。他的发言正好可以解释这节课以后的内容——北京和纽约哪个先迎来黎明?他在讨论一开始就预感到了。他已经认识到了循环,认识到了周而复始,这边是白天那边是晚上,那边是白天这边是晚上,这边再到了白天,那边又是晚上,那凭什么说谁先谁后呢?他已经站在空间(太空)看问题了。”
我要是那位女教师,也要苦苦 修炼出一对校长这样的耳朵,并且要在无 论哪节课上都记得用心筛选那些有价值的“杂音”,不糟蹋学生超越了本节课目标的“真懂”信号。我仿佛又看到我的导师组长戴维,一位瘦瘦的、戴着眼镜的犹太裔教授,美国科学教育的重量级人物,正举起一根手指,笑眯眯地、第一万零一次地重复他最心爱的名言——“教学的目标是理解学生想法的本质!”
【素材运用】
按照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忽略这个“最精彩发言”无可厚非。但学生发出的“杂音”并非意味着无知。人的理解力没有一务统一的起跑线或终点线,只要有想法,就值得肯定。
【话题拓展】因材施教、另一面、百家争鸣
二二、幸好还有同龄人
2012年9月16日,广州群众游行示威 ,反对日本购买钓鱼岛。人潮涌向广州街头,国旗飘扬。他们从烈士陵园而来,高喊着口号一路沸腾到了花园酒店。
彭仲航是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文科班学生,1995年出生。当天下午,打开微博,关于花园酒店现场的照片令他错愕——玻璃杂物砸落满地,酒店内一片狼藉。他决定必须做点什么,去维护这个他幼时学习步行的广场。
“鉴于花园酒店的盛况,我想呼吁有时间的人,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你对这个城市有feel都去出一分力,清理花园酒店现场。”当天下午2点49分,彭仲航发了这条微博,便与同学一起出发了。
从环市东路,到花园酒店外面到广场,从满地的烟头到喝一半的水瓶,从直径两 三厘米的铁螺母到20厘米左右长的砖头……以及和他一样默默收拾现场的同龄人。
帮手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来。晚上12点,现场清理队伍已扩充到40几个年轻人,他们从超市借了个纸箱做成扫把,将塑料套做成手套,一把把铲起路边倒下的花盆泥土,摘下挂在树上的标语。
关心时政民生,彭仲航并非只做听闻者。这次为广州扫垃圾亦不是他第一次自发公益。他曾为广州地铁提出过意见———分散各节车厢爱心座、取消阻碍客流的车厢立柱等,也曾积极地参与志愿者活动。
彭伸航身上体现的这些90后公民意识似乎已经不是个人现象了。据2008年广州市团市 委一份“90后成长与责任”调查显示, 8 3.9%的18岁“90后”认为成年意味着他们必须对家庭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92.5%的18岁青年表示愿意成为志愿者。当中,87.9%的人还做过一次以上的志愿服务。
广东商学院范有为说: “我觉得作为一个国家的组成部分,我心里是清楚哪些是属于我的。”那天他身上的一卷垃圾袋用了九个。就在游行队伍中,范有为默默地收拾街上的垃圾,不喊口号也不唱国歌,随着人流往前走,遇上过激的群众,他就适时上前阻止,“用比较冷静的方式爱国。”
而这次活动,是陈志韬第一次参加公益事件。“我很感动,因为看到了不仅仅是自己在努力,还有一群人在行动!”他略显激动地说。
【素材运用】
从9月16日到18目,从高中生到大 学生,从广州人到福建人,90后在现 场,90后在行动。这群上街扫垃圾的广州年轻人,以群体的方式,前赴后继,亲身实践着自己的“公民意识”。
【话题拓展】 公民意识、在行动、微力量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