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写作领航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优秀作文百篇及点评(六)

http://www.19mini.cn   2012-09-19 来源:迷你语文网整理 作者:综合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九)湖北卷 81.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92.锁在“铁屋子”里的微光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割地赔款,自然是路人皆知的历史。其中原因,教科书也明明白白写着: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无可辩驳。

可我总想追问下去:为什么占据天时地利的军队,却不堪远道而来的致命一击?为什么曾经纵横四海的帝国,竟在眨眼之间轰然倒地?

追溯列强的崛起之路,我惊讶地发现:中国也曾有过相似的一缕缕“微光”。且不说火药的发明权、也不谈三宝太监的“无敌舰队”,更不用提横空出世的“交子”,只看明朝中后叶的资本主义萌芽,便足以让人捶胸跺足:两百多年的时间,这一缕可喜的“微光”,怎么就被我们渐渐舍弃以至消失了呢?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将当时的中国比作铁屋子,众人酣然熟睡。我以为,正是这种潜藏在民族心理的沉默与自闭,让我们熄灭了那缕微光。

义正言辞地指责这种懦弱的沉默,自然是容易的事情。但目光只停留于此,则不免“小学而大遗”了。我们必须追索个人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我们必须拷问自我放弃之外的社会因素——唯此,方能见微知著、切中要害!

这潜藏的沉默,很早以前便开始了。风雨飘摇的楚国王宫里,难道真的只有屈原一人洞悉时局、苏世独立?恐怕不然。但那些心怀善端的臣子上惧楚王之威,下爱锦衣玉食,不免舍而弃之。到了一统天下的嬴政手里,微光就更黯淡了。焚书坑儒、杀戮功臣,连李斯也不再有奋笔《谏逐客书》时的勇气。所以秦二世而亡,活该。

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则让“沉默”进一步占领了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和读书门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先秦以来昌盛一时的中华文明,陷入难以自拔的单调之中。历经“程朱理学”的熏染和明清八股的枷锁,终于铸就这个密不透风、禁锢人心的“铁屋子”,几乎彻底熄灭华夏儿女心中的点点微光。

其实,神州大地也从来不缺少像鲁迅这样“心怀微光”的天才。先秦诸子的风采,至今璀璨。司马迁、陶渊明、苏轼、李贽那般的无双国士,也层出不穷。可惜,他们大都是无力与强权抗衡的弱势群体,千年来的强权政治、专制思想,从上而下、残忍霸道地为他们罩上铁屋子。这满是血泪的历史,直到1919年5月4日的一场大火,才悄悄改写、打破沉寂……

当然,如果铁屋子真的荡然无存,我便没有长篇大论的必要。但是,可见的制度虽已消灭,无形的余毒依然扼在我们的脖子上,未有松手。远的不说,讲解、练习式的中国教育,便不怎么容得下孩子们心中的“微光”。《收获》副编辑叶开曾说到自己女儿的遭遇:孩子回答“诸葛孔明”被老师判错,原因竟是答案只能写“诸葛亮”——连这样的常识尚且得不到鼓励,那些或创新、或求变、或独抒己见的“微光”,命运可想而知!

这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如果从此学乖“沉默”,舍弃心中的“微光”,究竟是我们教育之功,还是民族之不幸?!

反讽的是,被道学家所吹捧的孔夫子,恰是个天性率真、宽和包容的老师。《论语》中记载他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而论道,夫子开始就把话说明白,自己不过虚长几岁,“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年纪大、地位高就不敢说真话)——千年之后的我们,可曾听清孔子的肺腑之言?

打破沉默、敞开铁屋子的大门,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也需要更多的改变。

(十四)北京卷

88.迎新

电影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影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纵观中国电影史,表面上每年的票房累计大幅度上升,但导演人才资源的匮乏的问题,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国产大片的出现,这些大片打破了中国电影界缺乏有力作品的僵局,为中国电影通向国际舞台塑造了桥梁。但只要你仔细看看,那些活跃在大荧屏上的导演们永远就是那么几个,他们的名字早在我们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然而经过这么多年,能让广大观众自愿掏钱包到电影院里去看的,就只有他们。不能否认,这些观众们有很大一部分是冲着导演的名气去的,名气已经成为了观众们的一大看点。在这个老导演垄断电影票房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只是老瓶装新酒,缺乏时代感。

还记得好莱坞金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高声欢呼“我是世界之王!”纵观他的电影生涯,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导演成长到今天最具票房影响的导演,我们是否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来填充我们的电影界呢?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固然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我们需要有鲜活的生命力注入到电影中去,让观看的人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感。电影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化交流,他也是经济,科技的一场较量。

尽管现在中国电影界已经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界地,但投资商们却不敢贸然用新人,作为商家,他们首先考虑到的自然是票房,采用新人就等于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但是,有哪一个知名的导演不是从新人做起的。就是由于他们年轻,他们的思想才会更加与观众产生时代的共鸣感。我希望不仅是商家能够大胆的采用新人,政府也应该参与其中,因为一部电影,不仅体现了我国的文化,更能够反映出我国的经济与科技。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一大批的新人导演涌上台面,中国电影界不再被老一辈的导演垄断,电影将会向我们呈现出一个极富现代感的时代。

(十五)重庆卷

89.存上等心,享下等福

在陕西的一个寺庙门口这样一副对联“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看后令人最深刻的便是那最矛盾的两个短语,存上等心,享下等福。都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为何存上等心,能享下等福?

一位普通工人三十多年来始终如一的“你好”“明天见”不是对领导说的,不是对老板说的,不是对亲人说的,仅仅是对同厂的保安说的。是客套?是虚伪?还是形式?不,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那个和自己一样靠血汗生存的生命。存上等心,不是心高气傲地藐视大地;存上等心,不是自命不凡地施舍怜悯。它是一种面对生活的姿态,严谨、真诚、谦逊、感恩,即使自己身居高位,依旧能保持最美好的道德修养——谦逊;即使自己地位卑微,依旧能保持最高的心灵尺度——感恩。存感恩心,为谦逊人,做严谨事,说真诚话,这看似简单的为人准则,如今只能在社会上的普通百姓身上见到谁能说这不是一大幸事?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推崇为世间最大的幸福。“高考”成为每年六月最心系天下的大事,而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天下普通父母的最大心愿。于是,今年六月的新闻也毫无例外地为高考留下头版头条。“为孩子高考,上海一母亲下跪”“为不打扰考生,江苏一群家长在公路上拦人、拦车,甚至与行人发生冲突”“为避免孩子分心,一家长竟隐瞒丈夫过世的消息”“为参加高考,交警劝女儿弃车祸的母亲安心考试”。这些令人感动的背后,也让人难免痛心,难道高考已经比尊严,比公德心,比孝心,比生命都还要重要了吗?金榜题名时固然令人欣喜,可是人生当中还有许多东西比这重要的事。存上等心,就是不要太执念于世俗的名利,而是要保留人性最良善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享受作为普通人最平凡的幸福。

享下等福,是对平凡生活的真诚热爱。幸福是持久的快乐,而当这种快乐建立在我们平时那令人忍不住抱怨不已的生活上时,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北京一段老旧的铁路旁,总有一位年老的铁路检修工敲敲打打的身影,每当火车经过时,他一定会敬礼致意,而火车司机也鸣笛回礼,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的乡村医生邓前堆,28年来日日搭溜索过江治病,家里屋顶漏雨他不急,溜索过江他不怕,永远乐呵呵为怒江两岸的老百姓看病,从不收出诊费。“草根百姓”虽没有大风大浪的生活,更没有大富大贵的命运,却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享受着极其简单的快乐。享下等福,不是真的低人一等的不思进取,而是乐于平凡,敬于职守的知足真诚,那是源自对生活的认真,对工作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

存上等心,享下等福,做真实人……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