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放下手机打开书》
(图片来源:《温州日报》数字版)
放下手机打开书
刘宇阳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阅读历史的国度。然而在当下,中国人却在被苦口婆心地“呼吁”阅读。近几年,政府、组织和媒体发布了越来越多的公益广告,劝勉国民多读书、读好书,但是貌似没有什么效果。
就在不久前,首份中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书4.56本,比2013年的4.77本又有减少;而我们的邻国韩国是11本,日本20本,以色列则达到了64本。而在中国人的阅读方式上,纸质图书完败于手机。
中国人的图书阅读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各类报道中刚开始出现中国人的阅读量与国外对比时,其差距之巨大,可以说是对国人的当头一棒,可惜这一棒没有将我们打醒,人均阅读量仍然不见增加。
关于4.56这个数字,不得不进行一下分析:首先,它是人均的本数;有阅读习惯的人,一年的读书本数肯定是高于这一数字的;平均下来后,一下被拉低到4本多,这说明有相当数量的人群,是根本不读书的。
再看看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居民区周围没有书店,很多家庭没有书房,很多卧室的床头没有书本……一切都被一种东西取代——手机。一部手机握在手,足以玩转一整天。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令大批“手机族”趋之若鹜,人们阅读的内容变成了微博、微信中那短短几十字。当新鲜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依赖,我们有限的精力,就这样被大量消耗在快餐文化之中。在公共场合,如火车、地铁、候机大厅等,总是同样一种场景,人们都在拿着手机或者iPad来打发时间,如果发现有人拿着一本书在阅读,那么他很可能是个老外。
曾有一幅对比图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现状:一百年前一个侧卧于床榻抽着大烟的人和一个现在的躺在床上玩手机的人,其姿势、动作甚至神态都惊人的一致,除了手里拿的一个是烟枪一个是手机。十分惭愧的是,笔者也是在拿着手机刷微博时看到的这幅图。
不能不承认手机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但是,终日沉溺于海量而肤浅的网络信息,抛开有“厚度”的书本,会使一个人变得浮躁,缺乏内涵,更甚者会让一个民族缺乏智慧和思想。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庞大而悠久的民族不爱阅读了?这恐怕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学的课题,也许一两篇博士论文也说不清。这里只列举一些个人想法,供大家一同来思考。
首先,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偏低的。1840年到1945年这一百多年间,在殖民者、侵略者的摧残下,中国人生存尚且难保,对于知识文化的追求早已成为奢望。随着建国后扫盲和义务教育的开展实施,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第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没有促成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在考试中取得成功,几乎吸引了孩子所有精力。我国目前销售量较大的纸质书,多数都是教育辅导类图书,综合读物则占比较少,而这一比例在一些“阅读发达”国家正好反过来。
还有人说,中国人信奉实用主义,虽然这有些讽刺意味,然而可叹的是这确实道出了一种现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目的来得都很直接。这或许是因为社会发展中,物质发展过快,新鲜事物令人眼花缭乱,越来越有钱的中国人开始去买所有的好东西,奢侈品、名车、房子,当然还有手机、平板电脑这种电子产品。人们似乎已经无暇去拿起书本,做一些安静、舒缓的心灵活动。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著有《低智商社会》,他在讲述一段中国旅行见闻时如是说: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偏激甚至刺耳,但从中国人自己的角度反思,这足以拿来为我们自己敲响警钟。
一个不读书的人肯定是肤浅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浅薄的。一个不读书的人肯定没有前途,一个不读书的民族肯定没有未来。手机碎片化的浅阅读不能代替深入的纸质阅读,或许笔者的声音有些微弱,但还是要呼吁:请放下手机打开书!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