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方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
|
含义
|
作用
|
抑扬结合
|
“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
|
点面结合
|
“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
|
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
动静结合
|
“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
|
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
叙议结合
|
“叙”就是叙述事物的情况;“议”就是发表作者的意见。
记叙和议论交叉进行。
|
“叙”往往是“议”的基础,“议”则是“叙”的升华,是点睛之笔。
|
情景交融
|
“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
“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自己的主观感情。“寄情于景”,指作者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物的特点、特征的细致具体的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
|
抒情含蓄委婉,意味悠长。
|
衬托或烘托(正衬与反衬)
|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
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
|
对比(对照)
|
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
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
|
伏笔照应
|
“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 “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
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
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
铺垫
|
作者为后面的抒情、说理或情节的发展所做的准备。
|
|
渲染
|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
|
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
象征
|
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有相似、相近、相连之处。
|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引起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或哲理的理解。
|
托物言志
|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
|
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
白描细描
|
|
|
铺垫悬念
|
“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
|
铺垫:引出后文、曲径通幽
渲染某种氛围
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
卒章显志
|
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结尾处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
|
画龙点睛
|
承上启下
|
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
|
文意顺畅、结构紧凑
|
开门见山
|
即指文学作品一开头就直入本题的一种写法。
|
运用这种手法,作者在作品的开头往往不考虑使用什么特殊的技巧,下笔即点出描写对象或表现主题,使文章显得明白清楚。
|
借古讽今
|
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史实等来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
|
它能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出的的对显示的不满或批评。
|
托物言志
|
通过描摹事物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事物的特点,寄托作者的心志,说明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
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白,使道理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
|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