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
|
散文(小说)
|
随笔(政论文)
|
||
种类
|
分类及说明
|
|||
记叙
|
顺序
|
交代清楚明白
|
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小说中,塑造形象,表达主旨。
|
1.引出需要阐发的事理。
2.作为事理的材料论据。
3.使阐发的事理形象生动。
|
倒叙
|
引起悬念
|
|||
插叙
|
使叙述完整
|
|||
补叙
|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
|||
抒情
|
直接抒情
|
1.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2.在开头起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
1.抒情的笔法表达事理,即文章主旨。
2.对文章主旨起强调作用
|
|
间接抒情
|
||||
描写
|
细描、白描
|
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件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表达主旨。
2.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
1.对事物的描写,往往是作为阐发事理的材料论据。
2.使阐发事理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更有感染力。
|
|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
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细节、语言、行为)
|
||||
议论
|
|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2.中间的议论,常常起过渡或引出主旨的作用。
|
1.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开头有时是引起话题,在结尾是对主题的总结。
2.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
|
|
说明
|
|
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
修辞方法及作用
修辞
|
使用后达到的效果(作用)
|
答题格式
|
|
比喻
|
生动形象具体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确认修辞手法并分析+修辞本身的作用+文中作用(主旨)
|
拟人
|
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
||
对比
|
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
强调了……突出了……
|
|
反复
|
强调、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升华主题。
|
强调了+加强语气
|
|
排比
|
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用排比说理,可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
|
反语
|
即说反话,故意说与本意相反的话,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
|
|
|
夸张
|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想象、共鸣。
|
|
|
对偶
|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
|
|
借代
|
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
|
|
|
反问
|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强调。
|
强调……加强语气等
|
|
设问
|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用在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
引用
|
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②具有例证的作用。③丰富内容。
插入某一事件: 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2.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①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②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3.引用神话传说,除上面部分作用外,蒙上一种神秘色彩。
|
|
|
双关
|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
|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