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分析:
在文章中,总有一些语句能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这些语句常常表现得很有激情,而且在句中会有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的词语,或是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词语,在分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答案: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答案: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的姮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都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只不过飞蛾和夸父是追求光和热,而姮娥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但是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答案: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例4 朗诵《海燕》,回答下面的问题。
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分析:
本题就是要引导领会“海燕”这一形象的深广的政治意义和思想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答案:
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作者通过赞美海燕,表现出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2.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分析:
作者在文章开始就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表现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在这个场景中,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的,还有其他的海鸟,暴风雨的到来使它们惊慌失措,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和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它们象征了当时现实环境中形形色色明哲保身、怯于革命的不革命者。文章抓住它们的声音、行动、情态,描写它们惊恐万状的丑态,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答案:
作者借写其他海鸟的丑态,使之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3.在《海燕》中,都有哪些形象具有象征意义,试作简要的分析。
分析:
象征的表现手法多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或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要准确地了解文章的象征义,就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作者的艺术构思。
答案: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了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此外,文章中两次写到了大海和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