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现代文导学

人教版语文八下《雪》课文导学

http://www.19mini.cn   2012-01-02 来源:迷你语文辑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要反复朗读,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了

【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要反复朗读,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学习优美的散文诗语言,注意韵脚与节奏。

【字词综积累运用】

(1)注音

(qìng) 脂粉(lián) 灼(zhuó)

尽(tuì) 方(shuò) 凛冽(lǐn liè)

(2)词语

博识:学识丰富。

消释:①消融;溶化。②(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本文选用义项①。

褪:脱(衣服、羽毛、颜色等)。

凛冽:刺骨的寒冷。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奁:盒子。

朔方:北方。

灼灼:形容明亮。

【重点语句分析】

(1)作者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

(2)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作者更为看重的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显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3)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背景知识

《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剖和不倦的战斗。《野草》的内容比较复杂,贯穿在不少篇章里的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但也有不少像《雪》和《好的故事》一类景物清新,格调明丽,而又寄意深远的作品。在《野草》中,作家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诗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野草》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段),通过对故乡江南雪景的忆念,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二部分(4~6段),描写现实生活中朔方的雪景,抒发了反抗黑暗、勇猛奋战的激情。

(2)中心意思

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对蓬勃奋飞的朔雪唱出了深沉的赞歌。

(3)写作特点

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运用了咏物言志的手法,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文写作特色】

1.互相对照,赞美朔方的雪。

2.抓住特征,写景状物。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