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现代文导学

人教版语文七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导学

http://www.19mini.cn   2012-01-02 来源:迷你语文辑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这篇课文的原标题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藏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两个标题也无本质不同,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很

(二)重点段落导学。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③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④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⑤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锲而不舍  锲( qiè )  硕果  硕( shuò )  目不窥园  窥( kuī )

2.概括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含标点不超过15字)。

闻一多潜心钻研写成《唐诗杂论》

3.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4.选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前文作了总结。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从所给的五个画线句中选出一句进行欣赏,说说它好在哪里。

(三)疑难解惑

1.这篇短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导学:本文作者在选材方面,讲究材料的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论述的是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科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贵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导学: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的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是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Ⅳ.类文赏析

类文:

誓为自清

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

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为“自清”。自清,似乎有着不与世俗合污的隐士意境;先生

早年正是凭着对世俗的不满,写下了一篇篇文字清丽而又如同“火山崩裂”的文章。先生和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苦苦追索着救国之路,但却没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先生彷徨、迷茫,“觉得心头的阴影越来越大”,想封闭自我,逃避现实。但是,先生追求的不是“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不是“往来无白丁”的清高,他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是本着以清正之举救国的路径。他无法让书斋隐埋了自己,消磨这一生,先生心中永远装着国家民族的危亡,先生永远追求着当初的誓言——自清!

于是,当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伸向中国的时候,先生立刻抛开了书斋,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逃避,而且他的思想已转变,他骄傲地宣称:“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先生从中国人民的抗战中找到了道路,他拒绝到蒋府做官,冒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在十三教授宣言中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这便是先生“自清”的信念。无论迷茫、仿徨、不解,先生总算找到归宿了。他找到了战斗之路,便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当初,先生如果做了蒋家的官,也许就有钱治愈胃病,便不会“胃上穿了大洞”而匆匆离去;先生如果领了美援面粉,也许便不会只剩下35公斤的体重而耗尽生命……先生却都没有,他没能亲眼见到那个“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但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清的“我”。先生有对联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誓为自清,死而无憾。

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

(1)雅趣:

(2)仿徨:

(3)惆怅:

(4)义无反顾:

2.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4.先生投身民族救亡运动之后,做了哪些令人敬仰的事情?

5.闻一多先生和朱自清先生都是学者,但他们在说和做的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学者的范围,请你从民主革命的方面思考两人的说和做体现了他们怎样的高尚品格。

6.联系本文内容谈谈运用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

赏析点拨:这篇短文从朱自清先生的改名谈起,写了他由躲到书斋到后来投身民族救亡运动,至死拒绝领取美援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两文所写的闻一多和朱自清这两位学者,几乎有着相同的经历、走过了相似的人生道路。两文在写法上也有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都表达了对所写人物的敬仰之情。不同的是立意不同,选材角度不一样,语言风格也迥然有别。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