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频道 > 现代文导学

人教版语文七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导学

http://www.19mini.cn   2012-01-02 来源:迷你语文辑 作者:佚名 浏览:次  字号:T T T
摘要: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这篇课文的原标题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藏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两个标题也无本质不同,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很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这篇课文的原标题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藏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两个标题也无本质不同,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很是一般。但经改后的标题更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与众不同——他发表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最后一次演讲”;他有过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的“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行动。所以,文题突出赞颂了闻一多的说和做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二)谋篇立意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着重写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卓越的学者”,下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说”了就“做”,是“大勇的革命烈士”。全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2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闻一多先生潜心做学问,“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

第二部分(第8—20自然段):记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钻研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便成了“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借鉴:

夹叙夹议的写法。夹叙夹议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实际上作者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此外,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这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叙事中的重要作用。夹叙夹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叙和议穿插较自然,笔调显得灵活多变,行文可层层深入,使人便于理解。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难点句子导学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导学:“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导学:“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导学:“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导学:“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导学:人们常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那些只说大话,不办实事、言行不一的人。因而“口的巨人”似乎只能是贬义了。但本文作者却把“说大话”和“办实事”统一起来,用“口的巨人”和“行动的高标”来称赞闻一多,称赞他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肯于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这就形象化地倡导了革命者敢说敢做的人生哲学。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这充满诗意的语言提出这个饱含哲理的主题,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

点赞
评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