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卓越的科学家。“邓稼先”是本文记叙、颂扬的人物。
(二)谋篇立意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同一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利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层次划分
全文按小标题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全文的“小引”。在一个历史背景上推出邓稼先,突出他的历史作用。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在对比中写邓稼先,突出表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从值得自豪与骄傲的民族感情与个人友情角度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全文的重点。突出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纵横捭阖的大手笔。本文作者有传统的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
得不同反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1)传统眼光。 作者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历史眼光。课文从进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到历史深处。
(3)全球视野。作者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立时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和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2.至情之文。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句子中,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3.语言特色。本文的句式多变,使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读起来琅琅上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长短句交错使用会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借鉴: 对比手法。作者在写邓稼先时,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物的
性格。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在才气、贡献和国家地位上都具有相似之处,但他们的性格截然相反:奥本海默锋芒毕露,使得许多人仰慕他,也有许多人厌恶他,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能在动乱年代领导大家进行正常的试验。通过对比,邓稼先身上那种体现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奉献精神被凸现出来。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难点句子导学
1.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导学: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的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导学: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其中优秀的部分,“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老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邓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3.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导学: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他因此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贡献。所以,他是理想党员。
4.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都想不清楚。
导学: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而感到骄傲。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语言简练,蕴意丰富。
5.是的,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导学: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性格和品质决定的。所以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高度评价了邓稼先伟大之处。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