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展示】
温馨祥和海之阳
刘水清
走进海阳,就像走进一幅画,天是那么蓝,山是那么绿,水是那么清,一条河蜿蜿蜒蜒地流进奔腾咆哮的黄海,河有几千年的老,海自有人类就是那副模样。海阳有230公里的海岸线,居烟台之首;三面环海,烟波浩淼,一望无垠。5月,樱桃熟了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旅客纷至沓来,他们深深沉湎于这个城市的安详、宁静与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的生活节律里,乐不思蜀,就像各种鱼类,沉潜于黄海之水,那种兴奋,那般优游,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特别当许多游客参观完海阳地雷战纪念馆,知道这里是“地雷战”的发祥地,知道电影《地雷战》是在这里拍摄的,知道剧中的原型在海阳都能找到,知道“玉兰姑娘”就是至今住在小城的全国民兵英雄孙玉敏,就更为这座城市的宁静与和谐而拍案叫绝。
海阳这种宁静与祥和无处不在。春天,在羊角畔渔港,是一个薄阴的黄昏,看天边的渔船,如剪影,似动漫,一逗逗的,一蹭蹭的,一点点的,慢慢向畔上吻来,数了数有百余条。船一上岸,看吧,好客的羊角畔人,就扯起他们的手,从船上一蹦而下,勾肩搭背,逶逶迤迤地向家里走去。炕也烧好了,酒也斟满了,月上了,狗汪汪着,扒皮狼正在鱼锅里扑腾着,老哥俩正在唠着嗑,直至一醉不醒,渔嫂给他们拉上被子。看把头们在炕上像扔进海底的铁锚睡沉了,渔嫂还没忘给看船的伙计们戴月送一钵用韭菜和扒皮狼开卤的手擀面。丝丝的面条,像网线一样结着殷殷的鱼水情。他们祖祖辈辈在黄海上游牧,一个锅里搅马勺,无论发生海难,抑或遭遇外侮,都心心相印,同舟共济,共赴难关,这种宁静与和谐,是几辈舵手,百年修得共枕眠,千年修得同船渡结下的。
海阳位于海之阳,城居河之中,溯河之上,是招虎山之水,叮叮咚咚,一年四季,不绝如缕。那是一个雨天,我们来到丁家夼(kuǎng),斯时,满山满树挂满红红的樱桃,像星星,似灯笼,玲玲珑珑地在树上眨着眼睛。蒙蒙细雨,把她们洗得娇滴滴、滴滴娇,闪闪烁烁,仿佛少女樱红的小口,会说话似的。山是那么的静,不时听到野鸡扑翅的声音和“嘎—嘎—”的叫声,愈叫山愈静,愈叫山愈深,夼深似海。蓊蓊郁郁的绿,厚墩墩的,阴沉沉的,推都推不动。看不见人在摘樱桃,只听温煦煦的声音传来:“随便吃,不管谁家的,你们随便吃!”总是这句话。
丁家夼本就人少,加之夼深草木茂,就更显得人少。上世纪70年代,夼里的水库决过口,山洪埋没了夼底的人家,没顶之灾。灾后政府帮助重建,人家全搬到高处。在夼里,你很少听到喊张三李四的,只说柳树家的,桃树家的,东岗的,南坡的。夼里没井,家家用碎石砌不大一个塘,把山泉蓄在里面,随便砍山中的竹子当水管,从墙后接进家里。上山累了,回家就端着竹管扯脖往嘴里灌,那份甜净,那份凉爽,让你周身的毛孔都兴奋不已。
凡是来海阳的,都对这里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叹为观止。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海,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和睦相处,就觉得像天堂一般静谧、恬适、和谐,造化天工,无与伦比,得天独厚,这才是真山、真水、真自然啊!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4月24日)
【阅读训练】
1.海阳给作者的主要印象是“宁静与和谐”,文章从哪些具体可感的画面中突出海阳的“宁静与和谐”?
2.文章开头一段写有关“地雷战”的内容,与文章的主题是否有关?为什么?
3.本文语言十分优美,仔细品味,完成下面问题。
(1)文中有许多叠音词,如“蜿蜿蜒蜒”“逶逶迤迤”“闪闪烁烁”“玲玲珑珑”“蓊蓊郁郁”“厚墩墩”“阴沉沉”等,请你结合文中的一例,说说这些叠音词运用的妙处。
(2)文中有许多词和比喻句都用得十分贴切,请选择一例,加以赏析。
4.海阳是宁静和谐的,一个宁静和谐的社会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和追求。请结合你学过的诗文摘句和文章的描述,谈谈怎样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不少于50字)
【参考答案】
1.(1)5月樱桃熟时,各地旅客乐沉湎在海阳,乐不思蜀。(2)春天的黄昏,渔船归来,把头们、伙计们、渔嫂们,和谐相处,心心相印。 (3)雨天,我们来到丁家夼,满树樱桃,主人叫你随便吃。
2.海阳的宁静与和谐不仅表现在地理环境的美,更表现在人文环境的美。写“地雷战”的内容,可以看出海阳的人文环境有着优良的传统,更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1)这些叠音词在文章中得运用,使文章充满了一种舒缓、柔和的美,这就更突出了海洋的宁静与和谐。如“逶逶迤迤”一词,原来形容山路、河流等弯曲延续的样子,这里用在羊角畔人的动作上,突出了把头们的和谐关系,展现了海阳人的人文之美。(2)例:“满山满树挂满红红的樱桃,像星星,似灯笼,玲玲珑珑地在树上眨着眼睛”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家夼满树樱桃给人的美感,表现了海阳静谧、恬适、和谐的环境之美。
4.围绕保护自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