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46分)
(一)(10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未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走送之 走( )
(2)礼愈至 至( )
(3)腰白玉之环 腰(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是成为德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写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如人也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答案】
二、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
6.(1)走送之(跑)
(2)礼愈至(周到)(3)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7.(1)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8.A
《送东阳马生序》《祖莹字元珍》阅读试题及答案(2018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题)(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0—14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
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日:“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_________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 援: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学耽书 好: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是声誉甚盛 甚: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十二为中书学生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以衣被蔽塞窗户 月色入户(《记承天寺夜游》)
C.尤好属文 属引凄异(《三峡》)
D.父母寝睡之后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13.【乙】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对祖莹的态度和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1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案】
10.(1)交往,外出求学(2)引述(3)喜欢(4)很,非常
11.B【解析】A.为:是,成为/对,向;B.户:门;C.属:写/连接; D.之:以后/代词,代千里马。
12(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
13.侧面衬托,突出了祖莹勤奋刻苦、才能出众。
14.只有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复儿子书》阅读试题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康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之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楼?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有改动)
【注】①稼穑(sè):指农业劳动,②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冻馁之患矣 _______
②假诸人而后见也 _______
③余朝京师 _______
④是甚可怪 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_
A.皆集于此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B.不必若余之手录 吾妻之美我者
C.与之论辨 蹴尔而与之
D.言和而色夷 人不知而不慍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今诸生学于太学”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帝感其诚。
C.谘臣以当世之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撰长书以为贽。
②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
(5)【甲】【乙】两文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乙】
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不过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这确实很让人奇怪!你这次去,目的是求学。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不必去在乎交友应酬的事。你带去的费用,也是足够用一年多的,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花完了呢?你假如花在了应该用的地方,即使一天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不过你不应该是像这样的。何况这样的浪费,必定不是花在饮食起居上,一定是另有其他的事耗费的。你也曾读过《孟子》吧,大凡有所作为的人,一定先让他的内心受苦,让他的身体受饿受累,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会有所作为。你倚仗有父亲我的保护,不需要这样,但是你应当知道劳动的艰辛,尽你求学的本分。如果不这样,即使学成回国,也一定是一件事也做不了。你现在这样,我今后可能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费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曾写信告诫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怎么就忘了?光阴可贵,求学不易,这中间的甘苦,你应该自己去体会,不要辜负老人的一番教导。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没有冻饿的忧虑了。馁:饥饿。
②句意为: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假:借。
③句意为: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朝:朝见。
④句意为:这确实很让人奇怪。是:这。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C.第一个“与”,同;第二个“与”,给。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第一个“而”,表示并列;第二个“而”,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B。
(3)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辨析。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结合句意来判断。
例句:句意为: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倒装句,状语后置。
A.句意为:莲是花中的君子。判断句。
B.句意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被动句。
C.句意为:拿当时的大事询问我。倒装句,状语后置。
D.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省略句。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撰,写;以为,作为;贽,礼物。句意为: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②句中重点词有:何,为什么;携,带去;皆,都;散尽,花完。句意为: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结合乙文内容,从“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中可知,作者写信的目的是希望儿子花钱要节俭,学习要刻苦,要有所得。据此得出答案。
【答案】
(1)①饥饿;②借;③朝见;④这。
(2)B
(3)C
(4)①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②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
(5)甲: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希望儿子花钱要节俭,学习要刻苦,要有所得。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