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
1.仲尼 儒家
2.(1)温习 (2)疑惑
(3)越过 (4)忠实,坚守
3.“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通过已拥有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指导未知。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进行类推,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5.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二、
1.春秋 左丘明
2.(1)鄙陋,眼光短浅
(2)通“遍”,遍及,普遍
(3)案件
(4)倒下
3.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告诉我们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断断续续,会给自己造成负面影响。现在我们经常用“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来形容做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
4.与鲁庄公的贸然下令相比,曹刿先下车察看车辙、登高瞭望敌情,从细节观察,然后作判断发命令,最终取胜,表现了他认真细致、冷静谨慎、懂战术有谋略的特点。
5.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三、
1.孟子
2.(1)灾祸 (2)用脚踢
(3)通“向”,从前 (4)停止,放弃
3.“鱼”和“熊掌”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用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用舍鱼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这样论述更形象生动,容易被人接受。这也是类比论证的方法,引出舍生取义,为下文作铺垫,同时吸引读者。
4.生命固然重要,但道义高于一切,在生与义发生冲突时,我们不应贪生怕死、见利忘义,而应勇于舍生取义。
5.示例: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选取人格。
四、
1.孟子 儒家
2.(1) 使……受到贫困之苦
(2)了解 (3)常常
(4)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3.论述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的观点。
4.a.内有法家拂士;b.外有敌国外患。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为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谈即可。
五、
1.庄子 老庄
2.(1)记载
(2)迁移,迁往
(3)拍打
(4)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3.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4.说明大鹏南飞也有所凭借,有所局限,没有绝对的自由。
5.大鹏要向南飞,还需要依靠海风的力量,反过来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因此,大鹏在庄子看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作者在大鹏形象里,蕴藏着自己难言的苦衷,即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起的悲哀。
六、
1.《礼记》 戴圣
2.(1)即使 (2)最好的道理
(3)因此,所以 (4)反省自己
3.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推理,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责任编辑:欧阳青岚)